比如在薩秣建(撒馬爾罕)這座充滿中亞風情的城市裡,供奉的萬王之王已經變換了主人,從李治變成了趙桓。

薩秣建以前是康國故地,大唐李治在位,在這裡設定了康居都護府,治所在薩秣建。

於是撒馬爾罕的萬神廟裡,數百年來一直供養著萬王之王李治。

甚至因為民俗祭拜,當地的神像,都

是李治在獵殺獅子。

當然了,李治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這麼勇。

軍事征服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會留下深刻無比的痕跡,而且會成百上千倍的增幅文化影響力。

而如今大宋追隨著先代的步伐,重新徵服了這一片區域,自然也再次把影響力擴散過去。

李治萬王之王的位置讓給了趙桓,但大宋文化開放包容,並沒有因為他是前朝皇帝就砸碎他的神像。

歷代改朝換代都免不了殺伐屠戮,放火焚燒,文明毀於一旦。

大宋在這方面還真沒什麼黑點。

趙桓連聖城耶路撒冷裡面的異教文化都能容忍,對同文化的印記自然沒有破壞。

李治是萬王之王,並不影響他趙桓是各國的官家嘛。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他趙桓這個官家兼三、五之德,所以德高於天皇,地皇,人皇。自然也高於李治這個天皇。

不要把皇帝、朝廷想的太嚴肅,一板一眼的。

有時候這些人執著認真的讓人無法直視。

就要爭個名義上的高低。

匈奴單于和大漢皇帝關於國書長短,彼此稱呼能絞盡腦汁,爭個高下。

就連大宋的海上之盟,前期大量時間,雙方往返就在爭論一個「大」字。

使者往返跑一趟又一趟,就計較一個宋朝給金國的稱呼究竟是「金國」還是「大金國」。

稱大宋理所當然,但稱呼大金這個事,兩國皇帝,一群大臣,無數人力物力耗費進去,就要斤斤計較出個結果。

說到外出遊玩,小巧最感興趣,立即興高采烈的說道:「西域我知道,有敦煌壁畫,還有莫高窟,都是關於佛教的壁畫,非常有名。我要以後組建了商隊,去西域經商的時候,就去這裡看看。」

趙桓笑著說道:「這就是你的固有印象了。西域、七河一帶,不僅有佛教壁畫,還有中原壁畫。」

「比如高宗狩獵圖和武后泛舟圖。於西域風情之中,見我中原風景壁畫,亦是一勝景。」

顯然這一切離普通百姓的距離非常遙遠,西域那是中原已經放棄許久的地方了。

乍聞當地風土人情依舊有中原遺風,所有人都既驚歎又神往。

當然,趙桓之所以知道這些,也是當地官員上奏的札子裡面所報告的。

大宋文化在當地的傳播,要比趙桓所預期的還要更迅速,更勐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