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交趾的歷史宿命(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今他們獻地千里,主動內附,請置郡縣,意味著這裡終於又重歸歷史宿命,回到中原正統當中。
歷史的厚重之處就在於,有些事情,並不以個人的情感所左右,歷史浩浩蕩蕩,所有的一切在時間長河中都將歸於宿命。
就比如李朝所在的這片土地,其與中原融合,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哪怕是後世,天朝跟這裡打得血肉山河,雙方死傷將士數十萬計。但普通人又怎麼會想到,浩浩歷史長河流逝,到了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後,雙方竟然又快要恢復到盟友的關係了。
國家間的意志,跟小民的觀念,傳統的印象,完全不同。
越南這片土地,深受中原的影響。
而對其影響的巔峰,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宋朝,一個是後世的天朝。
或許這個事實與很多人印象中完全不同。
比如在趙桓之前,大宋並沒有實際掌握這一帶的土地。
但大宋對這裡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最重要的便是開闢科舉制度,大力推行儒學。使這片土地第一次貫徹了與中原相同的文字、禮儀、信仰、語言、習俗、宗教和政體。
李朝完全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大宋,除了統治者不姓趙,跟中原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以說後世他們敢自稱“小中夏”的原因,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而在大宋之前的唐朝,這裡的國家叫“林邑國”、“佔波國”、“環王國”、“佔婆國”等名稱,由佔族(源於印度民族)建立,語言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使用布拉赫米文,後成為佔族文字。文化方面受印度文化影響,主要宗教為婆羅門教(今印度教)。
這些具體的語言、文字、信仰之類的沒必要關注,但總之在大宋之前,這裡很落伍,而且語言文字不通中國。
可謂夷狄志態,不與華同。
但在大宋之後,這裡就與中原沒有任何差別了,自號“小中夏”。
而且雙方文化、經濟交流極為密切。
到了大明,由於明朝皇帝封建小農視野的侷限性,整個王朝都帶著濃濃的土味,所以在不徵之國和閉關鎖國的兩大祖宗法度下,對這裡的影響又衰落了下去。
要直到天朝開放國門之後,或者更確切地說,從天朝成為世界級超級強權之後,對這裡地影響才再度恢復。
跟大宋一樣,天朝也是經濟輝煌發達,自然而然的跟這裡聯絡密切。
但這不是天朝對這裡影響巨大的主要原因。
最根本原因還是科技進步和網路發達,成百上千倍的放大了天朝對這裡的影響力。
得益於網路進步,中原文化領域方方面面的衝擊著這個國度內的每個角落,橫掃歐美日韓所有國家的文化影響力。雙方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天朝完全是摧枯拉朽的橫掃其他一切。
不用學校去教,這片土地上的年輕男女都以會說漢話而感覺榮耀,主動去翻資料學習。
所以天朝才會成為中原對這裡影響力的第二個巔峰。
如今李朝重新納入中原州縣體系,其可謂是終於回到了歷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