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周圍,有很多蠻夷,都曾經野蠻落後,認為優雅即是柔弱。可在短暫的接觸後,他們都會羨慕並向這個方向轉變。”

“你現在或許很難理解。但當你的國家變得富強之後,你就會明白,優雅將取代野蠻,君子將教化劫匪,溫柔善良,禮節氣度終將超過殘忍暴虐,蠻橫掠奪。”

芭莎感覺聽的一頭迷湖,但有個核心觀點她大概還是似是而非的懂了,那就是他們這種優雅與高貴,才是國家富強後的狀態,如果神聖羅馬帝國能富強起來,也能變得跟他們一樣好看。

當一個國家落後時,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會深刻反思,。

彷彿自己這個民族連呼吸都是錯的。

他們會反思自己與強者的所有差別,為什麼對方富庶且強大,而自己卻這麼落後野蠻,是不是民族本身就有劣根性?是不是因為與人不同,所以才導致這一切?

反思怪,後世諸夏是最不陌生的。&n

清末民初,簡直是整個民族的反思巔峰期。

無數思想家、哲學家,拼了命的反思,為什麼自己落後?

是不是因為自己信奉多神教,而對方單神教,所以對方民族精神更專注,更堅定?

是不是因為自己用漢字,而對方用字母,所以對方這種語言更便利,更先進,更適合發展文明?

是不是因為自己記載史書,而對方不記載歷史,所以對方更開明,更沒有歷史包袱,能更包容的接納文化?

是不是因為自己民族更講究群體團隊精神,而對方更具有自我意識?所以更能創新,更具特色?

總之,與對方的任何不同,都能引起當時先哲們的深刻反思。

這在帝國強盛期看來,完全是莫名其妙,明明是自己的優點,當時怎麼還會想著反思拋棄呢?

但對於處於當時的人們,這一切卻都是時代特色賦予的印記。

人類無法對抗時代的浪潮,哪怕腓特烈大帝這種人傑,也陷入了沉思。

他是真的思考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遠遠不如大宋。

是否真的如大宋皇帝所說,因為帝國的百姓野蠻而暴力,根本不懂得優雅澹然,不懂得精誠合作,所以發展不好經濟,國家無法團結一致,形成強力政治統治?

這種念頭一形成,就如洪水氾濫般,一發不可收拾。

腓特烈大帝十八歲,後世正是讀大學,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期,他的價值觀將影響其一生的行為處事。

這一刻,深刻反思的腓特烈大帝,無比確定,選帝侯制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根本原因。

這麼多選帝侯的來回扯皮,一代代的內戰鬥爭,以及為了各個貴族的利益導致的勾心鬥角,嚴重消耗了帝國的實力。

他不僅僅嚴重削弱了皇權,更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