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鑄幣權(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完吳麟的介紹,趙桓就一個感覺,那就是對中原的不可接受,對外族卻是幾千年來的習慣生活了。
中原在明清的時候,也有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在沿海佔據了一兩座城市,然後以其為據點對中原做貿易。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應該就是在澳門和夷州。
但是以澳門為例,這跟其他國家還有本質的區別。
哪怕以葡萄牙之傲慢,也必須向大明低頭,承認這裡是大明的主權所屬。
他們每年都要向大明繳納五百兩的白銀作為租地費用。
但要知道,葡萄牙在其他地方,那是直接就劃地自治的,什麼租金,聽都沒聽過。
直到1887年,大清實在是衰落到極致了,才透過條約把這裡劃了出去。
這成為中原諸夏心裡永遠的痛,碎碎念念了百年,軍隊一朝重新強大,立即就重拳談判,必須收回。
同樣的事情,換個物件,諸夏又覺得好像沒有什麼,自古以來不都這麼過來的嗎?
比如中原商人在南洋、在東瀛掌控了大量的城市,掌握了大量的群島,徹底掌控了海上貿易航線。
無論是在三齊佛國,還是在蘇祿、爪窪,被中原商人掌握的城市都是不可勝數,中原商人在當地直接建國的也數見不鮮。
更甚者鄭芝龍直接掌握整個南洋,所有船隻通行都要向其繳納貢金。
汪直直接在東瀛列島上建立政權,劫掠四方。
講道理,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天朝,那簡直要被史書大書特書,被後世來來回回的拿出來批判。
但物件一換,到了藩國身上,所有人又覺得沒什麼值得關注的,不值一提。
對如今藩國的處境,趙桓一個大宋皇帝,肯定不會有什麼憤滿。
以當前這些大宋商人的作為來看,那根殖民經濟也並沒有多少差別。
而情況具體到東瀛列島上,現在兩國之間的海上貿易已經被大宋商人透過正當與不正當的一系列手段徹底壟斷。
海上馬車伕帶來的不僅僅是運輸利潤這麼簡單,任何行當一旦陷入了壟斷地位,那議價權就牢牢地掌握在了壟斷方手中。
這方面最明顯的就是香料、陶瓷、絹織品、書籍與文房四寶與藥品。
這些是大宋對倭國的最重要輸出品,每一項都是倭人所必需的。
香料以往一斤一貫錢就能買到,但現在所有香料種類,價格都在暴漲。
胡椒、丁香、肉豆蔻、肉桂,這些東西東瀛列島上都幾乎不產,主要出自中原和南洋。
以往南洋的船隊還能送到東瀛,貴雖然貴點,但任何一方都不敢太過分,以免另一方搶佔了市場。
但現在這種局面被迅速打破,香料價格迅速堪比黃金,一斤香料,大宋商人敢賣五貫錢甚至六貫錢。
反正能供貨的只此一家,你們倭人不買也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