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明確的一件事情是,任何帝國對征服地區的統治都不是溫情脈脈的。

帝國主義的鐵拳可不管什麼神靈、信仰以及不能接受!

凡是這次在營地中聚集抗議,質疑宋軍部署的清教徒,全部被都護府血腥清理。

處死的軍官多達上百人,直接坑殺計程車兵五千餘人。

這死傷人數,是聖戰以來所有戰士陣位人數的十倍以上。

這一回,不僅十字軍覺得赤潮是邪惡的瀆神者,就連清教徒也覺得頭頂的宋軍簡直是惡魔。

但透過這一次血腥鎮壓,使所有參與聖戰的清教徒都切實的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他們的聖戰是服務於大宋的戰略部署的,而非反過來,大宋的戰略規劃是為了打贏聖戰。

這次的戰略傾向衝突,把這一現實演繹的淋漓盡致。

如果是為了打聖戰,那打贏了阿勒頗之戰,宋軍應該立即沿著進兵路線西進,進攻安條克公國。

畢竟阿勒頗這裡能夠成為掌握整個十字軍國家命脈的咽喉,就是因為其地處要路,向任何方向進攻都能把十字軍國家切割成互不相連的飛地。

而向安條克進攻更是能遏制乞裡奇亞走廊,這裡是整個西方基督世界和拜占庭進入十字軍國家的通道。

教皇曾經把整個聖殿騎士團放在這裡,守衛基督世界與十字軍世界的聯絡。

但大宋都護府根本就無視了這裡,打下安條克公國,意味著聖戰的勝利,同時也意味著宋軍必須分出大量軍力守衛在這裡,承受來自北面、南面、西面三個方向的進攻。

尤其西面,直面拜占庭帝國與基督世界。

宋軍五千人如果都留在了這裡,整個波斯都護府的戰略就被拖垮了。

哪怕宋軍再能打,這五千人也擋不住源源不斷地十字軍攻勢。

無垠之水,要麼被十字軍圍困淹沒,要麼被清教徒同化。

哪一點都是都護府無法接受的戰略失敗。

只是哪怕清理了大量的清教徒狂熱分子,剩下的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兵鋒南下。

這一次他們學乖了,沒有再試圖聚眾裹挾,而是選出了一些德高望重之人,以拜訪之名到都護府詢問一下。

被推舉出來的領頭人是贊吉王朝的統治者,尹馬德丁·贊吉。

這可是一位狠人,是對抗十字軍的風雲人物,是扛起清教世界大旗的人。

他的兒子努爾丁也在軍中,這一位那就更了不起了,在歷史上被譽為“宗教之光”。

也正是他們父子倆對十字軍的一系列勝利,導致了十字軍的第二次東征。

尹馬德丁對宋軍屠殺清教徒是十分不滿的,可是大食帝國剛剛對宋軍慘敗,十萬主力全軍覆沒,帝國元氣大傷。

他也不想在這時候與宋軍決裂,到時候左右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