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八年(1137年)三月,南巡的御營回到了大宋帝都東京。

但臨近東京的一幕,極大震撼了趙桓這個從南方回來的皇帝。

如果說蘇州是古色古香的南方經濟中心,那東京已然徹底脫離了封建小農經濟的面貌,成為大宋工業化的城市叢集。

人力在東京城外修建了一座座高山,用以安置水塔,給地處平原的東京城供水。

開封一直有人造山,從建國開始大宋就在這片平原上修建了萬歲山、煤山等山峰,規模宏大,形態逼真,可謂登峰造極,全國都無人能及。

這些山嶺通常都高七十米左右,而如今新修建的永年山、聖君山、道君山等都已高過百米,上面不僅有水塔、水渠、湖泊,還直接駐紮了軍隊。

既是為了保護水源,又是為了佔據戰略高地,進行軍事防衛。

因為現在的東京城在城內已經無法防守了!

趙桓御駕返回,沒有進城,特意來到了山上,視察著如今東京城的風貌。

從山上向下望去,山霧消散,趙桓可以遠眺遠方的東京。

平原上佔地巨大的城市極為廣闊,看起來極為壯觀,城牆已經無法約束城市的發展,城牆外閣樓密佈,建築綿延,密密麻麻的工坊、商鋪、住房已經擴散到了城市外極大的面積,而且在城市邊界還在繼續興建新的房屋,擴張之勢依舊強勁。

城裡高樓寥寥,依稀可以看見正中心的皇宮與雄偉的城牆。

在自古以來,城牆外的這些商鋪、草市都被統稱為市。

只是在大宋首都,這個市的規模已經龐大到了蔓延至天際線,哪怕站在高山上都無法看盡邊界。

東京的城與市,已經完全結合,變成了後世城市的模樣!

前來迎駕的隊伍裡有負責東京城市建設的蘇黛,這位大宋墨家與公輸家的教授,是大宋名副其實的工程學教授。

如今的蘇黛剛剛二十出頭,充滿了知性美感,溫婉而有書卷氣。

長期負責科研工程的她,說話流暢得像敘事詩,把東京建設的故事講得絲絲入扣。

如果說詩怡是風華絕代的絕色佳人,那蘇黛就算知性優雅而高貴的女神,是讓普通人羨慕崇拜的飽讀詩書女性。

長得漂亮又極富學識,即便趙桓看著她娓娓道來的風采,都心生讚歎與愛慕。

這簡直是大宋女性的完美楷模,是趙桓能想象到的,女性最完美狀態。

她能年紀輕輕就擔任兩家學派的教授,顯然不是僅靠皇室妃嬪的身份,而是真的有真才實學。

作為長期為東京建設提供科學指導的首席教授,她陪在趙桓身邊,溫柔的介紹道:“官家,如今的東京城已經有人口兩百八十多萬了。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外,開封府賣地已經賣到了城外四十多里。以往這裡都只是東京城附屬的小鎮,如今全被併入了東京城的範圍。”

人口百萬一直是封建時代城市的上限。

即便算上統計誤差,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能有百餘萬人也是當前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