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調動士大夫銳意進取的方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為了維護東南士大夫們的經商利益,不顧國家整體,不顧天下安危,堅決反對朝廷徵收商稅,以至於朝廷徵不上賦稅。
明軍明明非常能打,以王朝末年之師,頂著內閣、文官的雙層debuff,頂著觸目驚心的腐敗、空餉,卻能打得後金開國之師苦不堪言。但結果卻卻因為糧餉不足,臨陣放三槍就算對得起皇上了。最終神州陸沉。
說這些士大夫貪財好色,主動去經商,趙桓是非常相信地。
只是他關切的問道:“士大夫們會願意將錢財借給朝廷嗎?”
楊時說道:“朝廷信譽的維護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的事情。所以商鞅變法,要原木立信,以重振民間對朝廷的信任。我大宋垂兩百年國祚,在民間信譽至少算的上佳。”
“而且子金商人,自古有之。漢景帝平七王之亂,周亞夫領軍出征,便是向當朝勳貴、子金商人借貸了一批黃金。事後連本帶息一併歸還。”
“在我朝青苗法,便是最典型的官府借貸行為,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其初心便是抑制民間高額借貸情形,只是貪官汙吏強逼百姓借貸,又隨意調整稅率才使文公新政失敗。”
“如今朝廷有三億三千萬貫兩財政收入,以此為擔保,足以讓士大夫相信朝廷有償還債務的資本。然後此次新政,朝廷嚴格管控借貸,不允許地方官員插手。由三司直轄,官家、皇城司、督察院共同監察,士大夫借貸資金直接歸中央掌控,進入國家財政。足以使新政安穩。”
趙桓微微頷首,中樞大員們在推進一項制度時,總是希望這項制度能維持運轉下去。他們跟地方小吏不同,地方小吏是完全不在意頭頂的這項國策究竟有什麼意義,想方設法的扭曲其本來形式,以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慾。
中樞大員雖然也貪汙,但他們貪汙的還是權勢與受賄,不會拿著國策來徇私,因為在這個高度,只要一改國策,就是被無數雙眼睛盯著。
而且如楊時所言,由朝廷管控。各個監察部門也更容易監察,審計的部門和人員都相對固定。
只是宰相梅執禮眉頭緊蹙,問道:“借錢容易,可是這麼多錢意義何在?朝廷又該如何償還?”
大殿內的眾人同時恍然,這個國家正是殿內的公卿宰執們所掌控。
雖然能收到大量財富是一件好事,但對公卿們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使這個國家能安穩的執行下去,天下安危遠重於些許錢財。
當一件事拉長到數百年的時間跨度上去看,什麼都可以延後,唯獨國家的存續,是必須要保證的事情。
這一點,沒用楊時解釋,趙桓笑著說道:“償還借貸的利息,讓朕來說。當國家把大量財政投入基礎建設,會使民間經濟更加繁華,生產力進一步提升。整個國家財富的增長,必然會使財政收入迅速膨脹。這每年增長的財政收入,足以輕鬆償還借貸的利息。”
不然後世各個國家也都不會熱衷於發放國債,投資基建了。後世哪個國家不借貸?債務率高低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
而且楊時的這份方案,等於是把那些腐敗士大夫的財富收割到朝廷,統一規劃,投資生產,等於是最快速的原始積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