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項技術些許的推進有意義嗎?值不值得肯定?

那毋庸置疑的,科技就是一點點向前發展起來的。

想指望一個人就把技術推動著向前突飛猛進,要麼這個人是絕世天才,要麼這個人是穿越者或者系統加身。

但不論哪一種都太虛無縹緲了,趙桓沒法靠運氣去碰。

所以推動科技進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保證每一個人對一項技術哪怕一點點的改進。

趙桓看著蘇黛認真的說道:“你說的很有道理,由國家來獎評的話,官員一定是選擇技術突出,成果重大的內容進行嘉獎。但能評上這一等獎勵的人,雖然每年都有,但整體佔比實在太少。”

“最好是有一個寺監,百姓可以自行申請。只要確定這種新發明、新改進,還沒有人創造過,國家就給予其保護、嘉獎。”

蘇黛贊同的說道:“如果能哪怕改進一點,其都能終身受益,我想天下人都會熱情的投入其中。”

終身受益。

趙桓瞬間就想到了一個詞,說道:“朕打算將國家專利從商業推廣到工業方面。”

保護專利,這對中原而言,絕不算是陌生的詞語。

尤其是在大宋,不論是鹽鐵專利還是茶酒專利,都是盛極一時。

把這方面推廣到工業上,就是更接近於後世經典的專利保護了。

對專利保護這方面,西方人的確是要比中原更加重視。

第一份專利保護法,在1474年3 月就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國公佈。

距離如今也就三百年的時間。

但雙方的經濟繁華程度、工商發達程度,那可不是三百年的差距。

是大宋領先威尼斯不止三百年!

雖然雙方的繁華程度相差巨大,但經濟結構卻是高度類似的,都是工商業高度發達。

威尼斯那是西方有名的貿易之都。

大宋更是中原自古以來最重視工商的王朝。

雖然大明要比大宋在時間上更靠後,但大明是典型的封建農業國家,他的工商繁華程度距離大宋相差了大概兩個兩百年。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大宋在文明的各個方面基本上處於領先西方的巔峰。

西方人看見大宋的風景,感慨的是:“歐洲皇帝不如宋朝守城官。”

而到了大明,就被還未工業革命的西方開始追平。到了大清,那就別提了。

所以僅從工商業繁華角度而言,在大宋推行專利保護法,要比在威尼斯更具生產力基礎。

差的只是上層建築的建設,思想觀念的改變。

大宋想推進工業、科技發展,就必須從安逸之風中轉變過來,從思想上就尊重每個學者、工匠的研究成果。

哪怕他們只對技術做出了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但就這一點貢獻,也是其創作的文明成果,其他人想用,必須尊重其貢獻,賦予其價值。

而不是毫無心理負擔的白嫖、盜竊。

就比如發明了曲轅犁的那名工匠,雖然他只改變了一個轅犁的形狀,但整個天下都因此而受益。

那就應該給與其無與倫比的財富獎勵。

今後每個生產曲轅犁的工坊,獲得的利潤都應該給其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