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個國家至今沒有向中原臣服。

諸多因素下,高昌自然成為大宋的眼中釘,肉中刺。

國家征服了金國,偃旗息鼓,自然就將目光轉移到了他身上。

車架抵達御前軍器所,趙桓與岳飛在大量護衛的擁簇下,直奔軍器所最深處。

不得不說,大宋人才濟濟,軍器三司每一個機構都有個朕司之寶。

負責御前軍器所的正是沈括後人沈耽。

趙桓當初見過這位才幹卓著的年輕人,當年他還是負責火藥作的一個基層人員。

但幾年過去,如今已經負責整個御前軍器所了。

有這麼大的跨度,顯然他身上有無與倫比的卓越貢獻。

見到趙桓,沈耽立即拱手行禮:“拜見官家,恭聖萬福。”

“免禮。不用多客套了,直接帶朕與嶽相公去看御前軍器所最卓越的成果。”

軍器三司之間競爭壓力極大,像神臂弓、強弩是弓弩造院的強項。

南北作坊則是擅長大機器生產,冷鍛甲、低溫日本刀都是他們最卓越的產出。

而御前軍器所被這兩個同僚所逼,幾乎陷入了絕境,如果不想被朝廷問責,他們只能另闢蹊徑。所以拼了命的研究火藥。

掌心雷、火箭、廂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流行到了全軍。

但顯然僅這三項根本無法維持御前軍器所的優勢地位,因為只要另外兩家願意,隨時可以複製過去。

所以在御前軍器所深處,沈耽直接展示了本司最大的殺器。

鑄銅大炮!

就算趙桓不推動這項科技,以大宋注重兵器研發的傳統,最遲在1163年也能把火炮研究出來。

在趙桓的推動下,火炮提前三十年問世。

而且與歷史上只能射兩百步的火炮不同,如今的火炮採用的是最適合的鑄銅技術,每門大炮都是以金光閃閃的銅錢鑄成的。

可以說眼前這門長近八尺,以兩輪推動,閃爍著古銅色光芒的火炮,一門炮就價值數百萬錢。

沈耽向趙桓介紹道:“官家這門鑄銅炮,重一千斤,口徑長達三寸,射程達兩千步。用藥一斤十二兩,用彈三斤八兩。凡炮之所中,射穿百札,聲動九天。”

三寸口徑的火炮,也就是95毫米口徑大炮。

這口徑已經不小,只要炮管能夠穩定,在火藥點燃時不炸膛,透過火藥動力將實心炮彈扔出去,就已然成功。

而很顯然,鑄銅工藝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易炸膛,其技術成熟程度甚至超過了十八世紀歐洲的鑄鐵炮。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炮實在實在是太貴了,一門鑄銅火炮的價格至少在鑄鐵火炮的十倍以上。

除了大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用得起。

這等於是大宋用無與倫比的財力,硬生生用銅炮砸出了一支歐洲鐵炮十八世紀才有的火炮水平。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