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奇觀修不修?(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桓對所有人說道:“卿等也不要一直想著打打殺殺,蒙古草原的崛起不可避免。而且朝廷不可能興師動眾上萬裡進入不毛之地去犁庭掃穴。減丁之策只會導致東部蒙古被削弱,中部合不勒汗一系崛起。最終徹底失控。”
“所以卿等要審慎考慮,綜合佈局,提出個文武兼濟的方案。”
遼東漢兒出身的王伯龍第一個開口,說道:“官家,臣自幼與胡虜雜居,深知其俗。夷狄胡虜,畏威而不懷德。朝廷縱有和平之念,而胡虜卻有殘虐本性。”
“臣以為朝廷主力一旦南撤,蒙古必然鐵蹄南下。”
王伯龍的說法,頗合趙桓的觀念,便問道:“那卿以為應當如何防範?”
王伯龍當機立斷,態度果決的說道:“臣以為必須要挫其鋒銳,重創其軍,方能樹我朝之軍威。為此,朝廷的精銳野戰軍應該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將兩支精銳分別駐紮在南北兩側,隨時準備出擊。而邊境交由衛軍防衛。”
“卿的意思是外鬆內緊,主動引誘蒙古入境,跟他們打一場大規模決戰?”
王伯龍重重點頭,說道:“只要能重創一次蒙古鐵騎鐵騎,數年內都無需擔憂邊疆烽火。”
營帳內無數將領都微微頷首,頗為認可這個方案。
但趙桓卻眉頭緊蹙,驕兵悍將,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他們極有可能輕敵冒進。
“卿等可曾想過,如果野戰失利該如何?”
以王伯龍的部署,趙桓幾乎可以預見,如果遇到蒙古鐵騎入侵,南北兩支野戰軍絕對不會跟對方協調。領兵將領,傲慢的就會帶著一支野戰軍主動去與蒙古鐵騎野戰。
那可是蒙古鐵騎!
都是數萬對數萬,宋軍不是沒有戰敗的可能性。
明軍討伐沒落的元朝,還有戰敗的時候呢。
更何況,宋軍如今直面正在崛起的蒙古黃金時代。
一眾將領都不太在意,提出這個建言的王伯龍更是直接說道:“臣以為,以我朝武德之昌盛,將士之忠義,為了保家衛國,大軍必定能大破蒙古。”
“卿能大破蒙古一次,能大破蒙古兩次,能保證有勝無敗?”
況且還有個很嚴峻的問題。
蒙古南下打劫,他們是正收益。
而宋軍只要集結,那就是勞民傷財。
現在擺在大宋君臣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萬里長城修不修?
可以說,如今宋、蒙的邊界,要比明朝還更漫長。
這要是大宋精銳野戰軍在戰場上覆滅一支,蒙古鐵騎就可以在任何一處疆域上長驅直入數千裡。
“朕倒也不是強求卿等向朕保證,百年戰事,只勝不敗。朕的要求很簡單,穩固住局勢,十年之內不出現大規模潰敗。”
十年的時間,不是為了鞏固邊疆,而是為了準備大宋新軍的軍事改革。
冷兵器的交戰,是勇氣、意志與體力的較量,宋軍還有可能因為指揮失當而戰敗。
可進入熱兵器時代,組織與科技的巨大差距,蒙古鐵騎幾乎不可能覆滅宋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