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草原上春暖花開,綠草如茵之時。

皇帝御駕親征行營司抵達瀋州。

此時僅護衛在御駕附近的軍隊就多達三十餘萬。因為再向前,就要抵達金國上京所在的會寧府了。

三十幾萬禁軍停頓在這裡稍作休整,同時也等南方的神武后軍攻破金國的東京遼陽府。

無論瀋州,還是遼陽府,這些名字對諸夏而言都不陌生。

可以說御駕親征以來,雖然拓土上千裡,但大宋禁軍其實還是在漢地十八省的範圍內兜兜轉轉,充其量算是恢復了大漢邊疆,連大唐的疆域都沒走出去。

所以在各路高歌猛進,捷報不斷地形勢下,親征行營司軍兵將校都既安心又振奮,全軍士氣如虹。期待著繼續向北進軍,尋覓金軍主力決戰,一戰徹底擊垮女真。

在這個明媚春日,一切地形勢都利好於大宋。

而在正停頓休整的親征行營司地大營內,趙桓更是臉上笑容洋溢,比姨母笑還要和藹。看著眼前年輕人的目光,比看親兒子都親。

不,就算十個兒子,也比不上眼前這個年輕人在他心中的分量。

因為這個年輕人名叫虞允文,位居樞密院守闕書令史。是剛剛透過吏部選試進入國家基層的學院學子。

雖然這個官職只是低階文吏,負責軍事參謀,出言建策。

但依舊掩飾不住他身上的絕世才華。

出征僅一個多月,他在大營地圖前介紹軍情時的談吐與見識就震驚了趙桓。

當詢問了他的名字後,趙桓更是欣喜若狂。

這可是虞允文,被共和國偉人稱之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出將入相第一人。

作為一個書生,他卻打出了南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金大勝——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時,金國皇帝完顏亮提兵五十萬南下,意氣風發,有混元宇內,一統天下之志。

兵臨南方之時,親自寫下了:“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詞。

其當時心境與豪情,此時此刻的趙桓無比理解。

但正是這位書生虞允文在一片兵敗如山倒的形勢下,帶著兩萬宋軍逆勢而上,中流擊水,一戰擊潰完顏亮五十萬大軍。徹底粉碎完顏亮意圖覆滅大宋的野心。

其戰功完全不弱於三國之赤壁,南北朝之淝水。

如果趙桓這次興師動眾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被金國一位將領率寥寥數萬人一戰擊潰,他也會一生銘記對手的名字,不惜一切代價弄死對手。

但顯然這種戰敗是不可能發生的。先不說,大宋軍隊是三路分兵,齊驅並進。

有虞允文做參謀,趙桓就不可能落入那種慘境。

這位被趙桓當作大宋鎮國之寶的年輕官員,今年二十二歲,出生於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其先祖虞殷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七世孫,其發跡便是因為曾擔任仁壽郡守。

仁壽郡即隆州,就在宋軍前方不到百里,是金國上京的西側門戶。

宋金兩軍勢必會在虞允文家族興起之地殺的血流成河。

其實說起來當今離大唐是真不遠,虞殷距離大唐開國時的虞世南只差七世,而盛世的標誌之一就是五世同堂。如果生逢盛世,他的爺爺就曾見過大唐的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