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北伐親征(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帝綱常獨斷,一定要作一件事,在大宋、大明的政治體制下,沒有人任何人能阻攔。
眼見官家已經把部署安排到這種程度了,大臣們再反對也只是白費口舌而已。
因為皇帝命令一下,樞密院和六部官員都只能聽令行事。
這兩個系統,負責執行天子意志,要求的就是無條件執行。
宰相、御史可以上書建言,那是國家給他們的權力。
但樞密院和六部如果封駁天子命令,那就不是免官可以收尾的事情了。那意味著天子已經失去了掌控國家,釋出政令的權力。軍權和行政權皆失,皇權被鎖死在了宮中。這要不殺個人頭滾滾,都無法重塑天子威嚴。
現在全看宰相的態度了。只有他們有威望、有權力向官家提出建言。至於左都御史秦檜,所有人都放棄他了,完全沒有一絲指望。那就是個一切媚上的奸臣。
但文德殿內,陷入了一陣沉寂。
政事堂的兩位宰相對御駕親征這件事並沒有太強烈的反對之心。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大宋御駕親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對當今天子更是如此。
畢竟大宋為御駕親征就專門設立了東京留守司這麼個職位,而且一直延續始終。
不算趙桓本人,大宋就已經有七次御駕親征的記錄了。
如果算上趙桓,那加上這一次御駕親征就提升到了十次。
沒錯,這已經是趙桓的第三次御駕親征了。第一次在靖康元年正月,朝廷下詔親征,還組建了親征行營司。第二次在靖康二年,率神武右軍南下南京。
平均下來,大宋不到二十年就會有一次御駕親征,這頻率也跟後世閱兵差不多了。
當然,實際上講,形式也差不多。
皇帝御駕親征,也就是把御營開赴至前線附近,檢閱一下士兵,激勵一下士氣。
以大宋官員對當今天子的瞭解,天子不是那種會拿著刀劍親自衝鋒陷陣的性格。甚至就連軍事部署,天子可能都不會插手干預。
所以御駕親征,與其說考驗軍事,還不如說考驗大宋的財政。
但大宋恰恰如今國家財政充沛,府庫充足,皇帝御駕親征,對國家而言沒多大負擔。
但卻能保證這場戰事的勝率,同時宣揚國威。
左相張浚是個主戰派,對這場御駕親征,傾向於支援。
右相梅執禮雖然主張維持邊疆和平,但他在這次御駕親征中是最大受益者,可以輔佐太子監國,總攬朝政。
而且他跟天子同朝多年,十分清楚,以官家如今的熾烈君威,自己一人根本無法說服其改變主主意。所以他明智的選擇了沉默。
無人反對,御駕親征的決議正式透過。
大宋將傾舉國之力北伐,用四十餘萬大軍一舉擊垮金國國內的十幾萬孱弱之師,趁金國國內虛弱,徹底將女真趕回白山黑水之地。
四十萬大軍北伐,規模已經不亞於隋滅南陳。
宋軍良將勁旅雲集,所有人都摩拳擦掌,爭作大宋韓擒虎,執其君問罪於御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