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習中原(第1/2頁)
章節報錯
西夏,似乎中原一直把他當一個蕞爾小國,彈丸之地。
但橫向對比,才能知道這個國家究竟有少底蘊和實力。
號稱“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人口巔峰時期也就兩三百萬。
而女真、蒙古崛起時的人口都只有幾十萬人。哪怕到了金朝末年,蒙古都已經進入黃金時代,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人口也只有一百七十萬。
所以若以人口而論,西夏非但不是小國,而是有制霸大陸的潛力。
論疆域,西夏東起寧夏,西抵瓜州、沙洲,幅員數千裡。
如果以實力為參照,選個類似國家,那他更像隋唐時期的高句麗。
這兩個國家一東一西盤踞在中原兩側,只不過高句麗的優勢在於地利。而西夏的優勢在於貿易。
這個佔據了陝西、涼州的國家,不僅有青鹽之利,還盤踞在絲綢之路上。
在大宋將他納入藩宗體系後,他依靠地利,迅速積累了可觀的財富。
人口三百萬,地域廣闊,又財富充實。
金軍如果能打贏西夏,那意義完全不弱於漢滅樓蘭,唐滅高昌。不僅能收穫至關重要的軍事、經濟重鎮,還能直接收大量財富返回國內。
張叔夜鄭重地向趙桓分析道:“西夏不僅是我朝藩臣,而且極擅長外交運用這種關係。”
“當年遼朝尚在時,西夏就在我朝與遼朝之間朝秦暮楚。彼時,西夏劫掠遼國邊境,引誘遼國境內党項人叛亂,與遼國大戰三次,每次都興師動眾數十萬人。每當此時,西夏便向我朝獻表稱臣。”
“而若與我朝生釁,西夏則復叛臣服於遼朝。我朝數次進攻西夏,關鍵之時,遼國都曾經干預牽制。”
“遼朝尚在時,我朝每年要屯兵數十萬於河北。國家等於束縛住一隻手在跟西夏作戰。這就是西夏外交周旋地結果。”
趙桓點了點頭,這個國家能在宋、遼兩個大國的一次次進攻下,堅持近百年,還是有其智慧的。
尤其在戰場上他們表現得也非常出彩,畢竟說宋軍騎兵不行,無法打殲滅戰,遼國騎兵總是可以的吧。
可是遼國三次進攻也都是敗多勝少,遼興宗那一戰更是底褲都快被扒下來了。皇帝御駕親征,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遼興宗僅以身免。
如今遼朝都覆滅了,西夏卻還在支撐,與大宋繼續談笑風雲。
所以在宋、金、西夏之間,西夏必定會重新用起外交手段。把大宋牽扯進這場金與西夏的戰事中。
聽完張叔夜分析,趙桓問道:“西夏戰鬥力可圈可點,如今的金國是否能打贏西夏?如果西夏求援,我朝是否應該出兵?”
這一切首先的前提是,樞密院作為大宋負責軍事國防的最高權力機構,如何評估這場戰事的走向。
內憂外患的女真人,與一項驍勇善戰的党項人,究竟誰能獲勝?
而大宋又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在這場牽扯東亞兩個大國的戰事中獲得最大利益?
張叔夜立即說道:“官家,只論軍隊戰力,樞密院可以立即下論斷,西夏絕對擋不住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