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怡貼心的賀喜道:“都是賴官家恩德,所以江南風調雨順,從七月九陸續傳來各地豐收。”

趙桓淡笑一聲,雖然知道她這是討喜之言,但男人嘛,就喜好美女的恭維。便吩咐道:“你稍後遞個旨意給政事堂,讓宰相們預防穀賤傷農。畢竟改革了稅收,每畝都徵以四百文的錢財,百姓要將糧食成錢財,才能交稅。別讓那些奸商、豪強趁機壓低谷價。”

“官家仁厚,實乃天下百姓之福。這方面宰相們已經透過了常平倉之議,前些日子予抄過一份票擬。朝廷將在各地增設常平倉,設定最低糧價,一旦糧價低於官府設定最低價格,常平倉將立即以所設價格收購民間糧食。”

趙桓睜開眼,望向唐怡,問道:“設定常平倉保護糧價,似乎是祖制。朝廷各位相公怎麼又鄭重其事地又提出常平倉之議?”

唐怡見趙桓眼中精光閃過,只感覺心頭一顫,全身僵硬,連忙解釋道:“是計相上的札子,右相審閱貼的票擬。如今朝廷計畝徵銀,朝中掌握大量財政,正適合維持糧價穩定。所以計相提議各路、各州都增設大量常平倉以取代此前官倉。其一能預防穀賤傷農,其二也能為朝廷儲存大量糧食,以備戰事、賑災等用。”

趙桓這才露出一抹淡笑,對大宋如今地國家制度愈發滿意。

這套制度最大地好處就是能極大減少君權對國家是限制,無限接近於君主立憲制度。

將國家交給專業地大臣去管理,而皇帝不用操心太多政務,只要抓緊軍權就可以了。

如今的大宋跟後世大清可謂走上了兩個極端,倒是與大明有些相似。

後世總是說大明多昏君,大清皇帝多勤政。

這其實跟皇帝本人沒多大關係,主要是兩個朝代的國家制度不同。

大清他就是靠皇帝治國,皇帝要是不管事,整個國家就無法運轉了。

可是大明他是靠制度治國,無論皇帝是在後宮鬥蛐蛐,當木匠,修仙煉丹,甚至開個小號跑到數千裡外的前線去當威武大將軍,領兵打仗。

朝廷依舊能流暢的執行,沒有一絲影響。

大宋如今也是走在了跟明朝相似的道路上,趙桓從穿越到如今一直都十分重視宰相,每個時間段都有一位宰相幫自己處理政務。

把行政權交給了宰相後,他就只抓監察權和軍權。

不過大宋雖然與大明有幾分相似,但運轉起來後卻有非常大的差距。

最主要的是設計這兩套制度的皇帝,其出身、眼界與決策有根本性的差別。

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於農民,所以決定了大明農業王朝的根本屬性,負責這套制度執行的官員都是士大夫。這就避免不了他們最終腐化墮落,成為封建腐朽王朝。

但趙桓不同,他骨子裡就不信任士大夫階層。朕即國家,在他的鞭策下,大宋各項制度處處針對大地主、大士大夫,而各種鼓勵工商。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士大夫將大宋腐蝕墮落,他甚至已經培養了一個先進階層來取代已經腐朽墮落的封建地主階層。

所以趙桓笑著說道:“朕就隨口一問,你不用緊張。最近右相有沒有上札子彙報全國官學的情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