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史料可查的記載,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黃河治理的難度可以用一句古話看出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而因為大宋的三易回河,這一程序在大宋格外頻繁,無論決口還是改道都十分密集。

蘇遲向岳飛說道:“以如今形勢看, 想徹底解決黃河氾濫問題,沒有朝廷數億貫的財政投入,十年以上的長期堅持,很難見到成效。但治理黃河說來複雜,其實也簡單,無非是與水勢相較量。解決方法其一為堵, 其二為梳。”

“如今大雨磅礴,水勢增大,我等必須要嚴堵缺口,防止其他地方再出現決堤。同時開拓水道,引黃河分流前往其他地方,分殺水怒。”

岳飛問道:“蘇侍郎打算如何去做?”

蘇遲立即說道:“如今朝廷在河北動用軍隊三十餘萬,民夫百萬,我以為可以防治相結合,除了全力修補決堤外,堤岸上,每一丈設民夫一名,任何地方有決堤風險,立即上報,第一時間全力搶修。”

岳飛皺眉,這個方法對抗洪而言無疑是非常有利的,人類能達到的巔峰動員能力也就這般了(子弟兵抗洪兩米一崗),可是對軍隊的組織力就提出了非常嚴苛的考驗。

怎麼保證這綿延陣線的補給?

大宋軍隊還從未經歷過在這種情況下,向士卒提供伙食的演練。

但岳飛只猶豫了片刻,便說道:“可, 我會全力安排士卒, 不惜一切保證抗洪。”

事在人為,大宋此前沒有經歷的事情太多了,不一樣是靠著所有人戮力同心扛了下來?

蘇遲也不敢耽誤,說道:“使相統籌大局,防範整體河防,我這就去洺州方向疏通水道,分流洪水。”

當一個國家,掃除了腐敗的buff,能形成的動員能力,是令人驚歎的,也是宏偉磅礴的。

文人墨客總是喜歡豪言壯語,動輒三千丈,數萬尺。

但這一切在大宋卻淋漓盡致的演繹在了現實當中,神武右軍的將士如釘子般在磅礴大雨中釘在了堤壩之旁,這一排開便是數萬丈。

無數士兵用他們的身體守衛在洪流之前,頂在了抗洪的最前線。

而與此同時,整片大地上,數十百萬計的民夫如螞蟻一般急促的忙碌起來,全力修補決堤。堤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形成, 並不斷匯攏, 將黃河決堤的情況迅速彌補縮小。

四月末, 大雨依舊滂沱,天地一片陰霾。

但好訊息已經傳到了東京,就像刺破那雲層的一縷陽光,驅散人們心中所有的陰霾。

右相梅執禮興奮的向趙桓稟報道:“官家,河北水患的治理已經初見成效,蘇遲不愧為最精於水利的官員,他的防治措施都有條不紊的在向前推進,各處決堤的規模都在縮減。”

趙桓露出笑意,總算是沒有辜負自己的一片決心。天量財富砸進去,糜爛的形勢正在緩慢改善。

“水患治理只是初步改善,距離堵住決堤,還相差甚遠,絕不可掉以輕心。前線將士、百姓以生命抗拒洪水,後方絕不能託其後腿。各種後勤物資都及時供應上,工具、器械都備齊,朕不想看到將士們用滿是鮮血的雙手手捧泥沙,更不想看到將士們餓著肚子在風雨中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