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尤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於是這次黃河氾濫,也是在軍隊效命中,守衛了方一安寧,擋住了水患氾濫,實現了人民軍隊的偉大壯舉。

在這個封建時代,一位地方文臣,能夠成功指揮軍隊抗洪搶險,造福百姓,堪稱是一件遠超時代的壯舉。

也正是因為有蘇軾開先河,趙桓下令宋軍不計代價,必須堵住黃河決堤,才在朝廷中十分順利的透過,沒有引起任何物議。

大宋或許曾經因為重文輕武輕賤了禁軍,但禁軍中忠貞熱忱的將士卻一直在全力守衛著這個國家。所以才會在國難時湧現出岳飛、韓世忠這種忠肝義膽,盡忠報國的將士。

不過,蘇軾雖然在地方治水大獲成功,不論治理徐州還是治理杭州都徹底解決了當地的水患,但其在朝廷的影響相對有限。

反而是蘇轍曾經擔任左相,曾經完整的規劃過黃河治理,影響更加被如今的朝臣所重視。

梅執禮說道:“在回河之爭中,我朝曾三次改易黃河流向,因為政治、經濟以及黨派之爭,黃河走東流還是北流爭執長達百年。主要是朝廷欲屈大河之勢以從人願。高太后理政期間,支援文彥博等人提議,盡閉北流,強逼黃河走東流。左相蘇轍便曾激烈反對,並提出一套整治方案。回河之爭結束,高太后一系東流決堤,證明還是蘇轍的方案更加合理。”

“蘇遲作為蘇轍嫡長子,曾經耳濡目染蘇家先輩如何水患,並有大量文獻、經驗可循,只要朝廷給其堅定支援,提供優厚人力、物力,蘇遲必能在前線迅速理清形勢,堵住黃河缺口。”

聽完,趙桓也不知道該誇自己祖上的歷代先君,究竟是雄心壯志,還是無知無畏了。

那是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黃河。

綿延廣闊,橫亙中原的天下勝景。

當那是玩具呢?可以隨手拿捏。

想起來就去改改河道,把整個黃河的流向走勢都給變了。

後世科技更發達,都沒你們這麼浪。

還是趙桓心裡有點數,十分現實的說道:“既然蘇遲有經國濟世之才,那就讓他在前線全權負責黃河治理方案。朕會給他提供最充足的資金,最優渥的人力,希望他能成為我朝王景,拿出一套最完善合理的治河方案,最大程度減少黃河水患發生的可能。”

王景是東漢明帝朝的水利專家,為了配合他治理水患,大漢發民夫數十萬,開始了治河工程。

這位大臣也的確才幹卓越,親自到前線勘測地形,規劃堤線,親自統籌工程建設,使治水大獲成功。成為治水的一代典範。

所以自漢之後,任何朝代治水,都繞不開這位名人總結的各種治水之策。

在朝廷廷議之時,前線的蘇遲已經學著王景,親自帶著官吏乘舟深入澤國之中,到了館陶縣決堤之處附近。

大雨依舊傾盆,撐舟的船伕抹了一把滿臉的雨水,視線稍微清晰後,大聲吼道:“蘇侍郎,水流太過湍急,不能再靠前了,否則隨時可能翻船。”

------題外話------

又是月初求票時,拜求一波月票~

求月票,求月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