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你要戰,那便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趙桓的改制下,各地上呈的奏報,進入京城都會彙集到尚書省,由尚書省通報給皇帝。
如果趙桓心情好,立即就會予以批覆。
這國家是趙氏皇帝的國家,他的決斷就是最終決策。他想跟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可以幫他處理朝政。他如果不想用士大夫, 士大夫連插手的餘地都沒有。
但考慮到他跟後世皇帝都可能不是什麼勤奮的人。
所以這套流程還有另一套運轉方式,趙桓示意尚書省將札子轉遞。尚書省官員就會將各地奏上來的札子分為文武兩項,分別交付給政事堂和樞密院。
也就是皇帝將輔佐議政權交付給這兩個部門,他們在札子上貼上一張紙條,寫上批覆的意見,然後重新交給六局二十四中的尚宮局。
女官們會把這份宰相們草擬的方案拿給趙桓過目。
如果趙桓同意,女官們就會秉筆,將紙條上的內容抄錄在奏摺上,作為皇帝正式的批覆。然後蓋上傳國玉璽的大印, 正式成為國家法令。
如果趙桓不同意,就重新退回給政事堂或者樞密院。
如果趙桓比較懶,看都不想看。女官們就直接抄錄、蓋印,宰相們的意見就是正式的國策。
但無論如何,當面向整個天下時,宰相的批覆都一文不值。沒有皇帝硃筆的抄錄,他們的命令一道也發不出。
只有皇帝在奏摺上寫下的內容,才是朝廷最終決斷。哪怕女官們抄錄的內容跟宰相寫的一模一樣,一字不差。其意義也絕不相同,決策權被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
所以,不論地方政務,還是前線軍情傳達京師,趙桓絕對是最快得知訊息的幾人。
聽到有前線八百里緊急軍報,趙桓眉頭微蹙,說道:“這個時節怎麼會出現緊急軍情,發生了何事?”
“宗使相八百里加急,燕雲戰事復起, 金軍大起軍隊二十萬南下。”
孫傅語氣激烈, 說道:“不可能。如今正是春季,草原戰馬羸弱,軍隊戰力大打折扣,自古以來胡虜春季出兵往往多逢大敗,金軍統帥並非不知兵之人,怎麼會選擇如此時節大規模出兵,而且出兵二十萬。”
“去將宰相、樞相都請過來。”趙桓說道。
政事堂、樞密院是如今的東西兩府,就在文德殿東西兩側,兩位宰相幾乎是同時抵達殿內。
二人同時行禮,說道:“拜見官家,恭聖萬福。”
“免禮,給宰相賜坐。”
等二人坐下後,趙桓介紹道:“燕雲宗使相傳來八百里加急,金軍大起二十萬大軍南下。”
右相梅執禮的反應幾乎與孫傅一模一樣,說道:“莫不是宗使相弄錯了?金軍怎麼會在這個時節大起軍隊南下。”
“樞相怎麼看?”趙桓看向張叔夜問道,樞密使就是皇帝在軍事方面的專業顧問,他的意見基本上就決定了趙桓對軍事態勢的認知面貌。
所以張叔夜十分慎重的思考了片刻, 說道:“臣以為這是金軍的虛張聲勢之舉。臣斷言, 兩國議和就近在眼前。”
聞言,趙桓眼神一亮, 感覺張叔夜的這個思路十分正確。
除了完顏構,沒有人會無底線的議和。
就連校長在談判之前,都知道拼勁全力跟日寇打上一仗,以戰促和。淞滬會戰,就是他寄期望於國際調停,打出的最慘烈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