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十萬,從北河西段南下,側擊秦軍左翼,西路軍由右賢王統帥。”

“中路軍三十萬,從正面進逼秦軍幕府所在地,也就是正面迎擊秦軍主力,這部分則由左賢王烏維魯你來負責。”

“東路軍十萬,直接對雲中郡發動大掠,以補充後續人口之糧草給養,這部分交由......”頭曼單于在營帳中看了很久,最終交給了左谷蠡王車林鞮,這無疑是給求戰心切的冒頓大澆了一盆冰水,冒頓眼中閃過一抹不甘和怨毒。

在簡單商量了一下之後,各部族頭領便各自離開了。

另一邊。

匈奴的異動,秦軍早已掌握。

匈奴圖謀的這場大戰,他同樣等待許久,以往之所以步步退讓,就是在誘引匈奴佔據整個河南地,讓河南地的連綿山地作為縱深誘敵的戰場,進而達到聚殲的效果。

苦候大半年。

這一天終於要到了!

是夜,趁著夜色,蒙恬去到了一處正面山地,這裡的中央山口最為寬闊,足以並行十多輛馬車,其地勢也相對平緩,外表看上去並不如何易守難攻,山前開闊處,更是沒有據險防守的壕溝鹿砦(zhai),騎兵飛馬完全能暢行無阻。

而就是這一塊看似平緩的山地,卻被蒙恬選定為決戰主戰場!

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蒙恬從來都不是一個輕狂自大之徒。

他很清楚匈奴的難纏。

因而未出徵之前,便一直在研讀各類兵書,看燕趙齊三國將領對抗匈奴的辦法,在他看來,其中最有效的當屬李牧的藏軍谷和藏軍洞,而且對付匈奴,主要的方略當為首戰以重製輕,反擊以快制快。

發揮秦軍器械精良之優勢,在匈奴猛攻之時,最大限度的殺傷匈奴軍主力,因為匈奴軍向來不講究什麼章法,他們的衝殺也是最無所顧忌的,而這時候也是對匈奴軍造成殺傷最大的時候。

不過匈奴也深知這點,從來都不攻城拔寨,也不跟秦軍正面對壘,就是靠騎兵的高機動性,來去如風,讓秦軍疲於奔命,這也是以往秦軍面對匈奴只能被動抵禦的原因,然而這一次匈奴動了佔據河套之地的想法,這才給了秦軍聚殲的機會。

蒙恬在清楚了匈奴意圖之後,便早早勘選了幾處特定地點。

所謂的特地地點,便是匈奴騎兵無論進還是出,都必須要經過的山口。

所有的山洞壕溝鹿砦,都是以往匈奴部族每年深秋撤離草原後從秘密發掘的,又經過多年反覆修葺改進,其堅固隱蔽性甚至早已超出李牧當年的藏軍谷和藏軍洞。

而今這些藏軍谷和藏軍洞中存藏著大量大型機發連弩,拋石機,猛火油,滾木礌石,塞門刀車等大型利器。

明日匈奴飛騎衝掠之時,也是這些大型利器面世之時。

翌日。

天矇矇亮。

大地上卻傳來顫動之聲。

震動頻率之快,震動聲音之大,已近震耳欲聾。

匈奴軍在左賢王烏維魯的率領下,三十萬大軍齊齊進發,意欲佔據河南地最後的山地,自此將秦軍徹底趕到大河對面,徹底佔豐饒的河南地。

當匈奴飛騎漫山遍野展開壓上的時候,秦軍山地除了獵獵整肅的一片片旗幟長矛與諸多遠處無法辨認的器物,整個山地安靜的讓人窒息,而就在匈奴騎兵洪水般捲到山前數百步的時候,隨著一聲號令,震天的戰鼓聲,如雷鳴般響徹天地。

一場亙古未見的慘烈大仗,在兩軍統帥有意的指揮下爆發了!

就在匈奴飛騎衝進平地之後,秦軍的旗幟陡然撤去,平地兩側的山口成梯次排列的大型連發弩機瞬間發出陣陣破空聲,只是一瞬,便是萬箭齊發,整個天空瞬間變色,如同多出了一團黑霧,瞬間籠罩住了山口前的中央地帶。

與此同時。

連弩兩邊則丟擲了無盡的飛石雨,這些飛石雨跟滾木礌石一同,呼嘯連天的砸向了山口兩邊的飛騎。

“風!”

“風!!”

“風!!!”

山口傳出了震天響的‘風’聲!

秦軍的強弩舉世罕有其匹,射程更是遠達八百步,每支長箭粗如兒臂長約丈餘,箭頭幾若長矛,就算是尋常城門也經不起幾輪齊射,何況血肉之軀?

弩機連發,大箭呼嘯,幾乎每箭都能洞穿或射倒幾名匈奴騎士或戰馬,而在如黑霧般的勁弩齊射之後,便是又開啟了一輪萬千火箭,所有的油箭此刻彷彿不要錢一般,瘋狂的宣洩而下,將天下染成暈紅,猛火優劣飛入匈奴騎兵,遍地野草觸之即燃,烈火大起。

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