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落衡道:

“難道關在咸陽就能避免?”

“歷史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基本都是宗室子弟掌握了地方的軍政大權,從而有了叫板朝堂的能力,繼而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這種情況並非不能杜絕。”

“只不過需在制度上做文章!”

“縱觀華夏曆史,其實對宗室子弟的限制都十分有限,除了商君提出的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外,歷史上基本歷朝歷代對宗室子弟都沒有太多明文限制,而商君有關的律條,在大秦也是半廢了。”

“歷朝歷代,開國時,朝廷其實都需要宗室力量支撐,但如果行分封,周朝後面發生的事,無疑會再度發生,而且三代之後,宗室間的親情寡淡,地方跟朝廷離心離德的情況更會頻繁發生。”

“是以。”

“始皇做出了另一個選擇。”

“既然分封出去不行,那便將這些人限制在咸陽,以大秦的雄厚國力,供養宗室還是綽綽有餘的。”

“但這其實治標不治本!”

“朝廷本就極度缺人,而今又把大量宗室子弟限制在咸陽,無疑加劇了地方缺人的情況,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地方離咸陽太遠,朝廷的威懾力輻射不到。”

“而這也是歷朝歷代分封的原因。”

“宗室子弟再不濟,也終究是出自宗室,早期跟朝廷休慼與共,一損俱損,因而宗室子弟是有益穩定地方的。”

“但始皇顯然考慮的更長遠。”

“始皇是知道周朝是如何覆滅的,也知道分封的不靠譜,所以才力推郡縣制,就是想避免這種情況。”

“只是有些不切實際。”

“天下廣袤,大秦本就官吏不足,此舉無異在為自身增加負擔,其中利弊朝臣又豈會不知?只是不敢言語罷了。”

“畢竟關係帝王家事。”

“在我看來,始皇並非一定要改變,只需做一定的變通即可,商君的方法,其實最好不過,立功才能獲得宗室籍,沒有功勞,自動從宗室除名,這也有益於為大秦減負。”

“我知道長吏的擔心。”

“長吏是親歷過成蟜之亂的,所以擔心會重蹈覆轍,但之所以會重蹈覆轍,其實是有一定原因的,只是以往沒有人想過,也不敢往這方面想,因為帝宮深不可測,外人不能插手!”

“大秦自有法度!”

“但涉及宗室子弟的法度卻是荒廢了。”

“甚至於就沒有了。”

“而這顯然是不對的,宗室子弟中不乏能才,以往大秦宗室,為大秦的建立,可謂是立下過赫赫功勞,嬴華、嬴疾等出可為將,入可為相,眼下大秦宗室子弟眾多,難道就不能再出王佐之才?”

秦落衡搖了搖頭道:

“非也!”

“防範之心不可少。”

“也不能少。”

“帝王權柄,絕不能旁落!”

“但堵不如疏。”

“始皇是第一個提出將宗室子弟限制在咸陽的,短時看,的確沒有任何問題,但長久來看,這種方式定然會出問題,因為宗室子弟的生活太過於富裕了。”

“眼下始皇諸公子,只有寥寥幾人能覬覦儲君之位,大部分人都只能選擇耽於逸樂,以後呢?眼下是始皇的威望足夠高,讓他們不敢相爭,但後面呢?”

“皇帝子嗣終其一生,目標只有爭儲一個。”

“以後內耗會更加嚴重。”

“甚至於,會讓善權者上位,但只會玩弄權術,對治理天下一無所知,這樣的人又豈能治得好大秦?”

“而且。”

“宗室子弟隨著時間推移,數量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