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宅靜謐。

叔孫通、鮑白令之等人對視一眼,眼中難掩駭然之色,但他們心中同樣生出了一股衝動。

若是......

若是真的成功了呢?

他們豈不是也會名列儒家聖賢?

想到這。

他們眼中目光堅定下來。

叔孫通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文通君此舉是為我儒家長久大計,也的確是時勢使然,不得已而為之,雖有些瑕疵,但對我儒家而言,卻是千百年之大計,我倒是認為文通君做的很對。”

鮑白令之額首道:

“現在秦廷隱隱有孤立我們的跡象,文通君這麼做,也是為了自保,何錯之有?只要我們繼續謹小慎微的行事,等到地方私學氾濫,我儒家自可憑藉萬千學子自立於天下,又何須看法家眼色?”

“文通君此舉甚妙!”

其他儒士也點頭讚許。

一時間。

孔宅內盛讚聲不絕。

見其他儒士都沒有意見,孔鮒跟子襄對視一眼,也是暗鬆口氣。

他們很清楚這些儒士的想法,但也不會去拆穿,他們其實一直都沒想過告訴叔孫通等人,只不過他們跟地方儒生一直有聯絡,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聽聞,為了以防萬一,所以才和盤托出。

眼下都無意見,自然再好不過。

在意見統一之後,其他儒士也紛紛出言。

一交流便是大半夜。

夜半時分,叔孫通等人才意興闌珊的離去。

目送著叔孫通等人走遠,子襄目光陡然陰沉下來,搖頭道:“這些人一個個都是見利而忘命。”

孔鮒道:“他們剛才提了不少意見?真要採納嗎?”

子襄冷笑一聲,不屑道:“自然不會。”

“地方的私學是我們孔門建立的,跟他們有什麼關係?眼下剛剛有一點眉目,便想著過來佔好處,世上哪有這麼多的好事?他們的建議大多是借私學,傳播自己的道理,這沒有商量的餘地。”

孔鮒點頭。

子襄提醒道:

“兄長,切莫要疏忽大意。”

“我們在地方辦私學之事,叔孫通等人尚且有渠道得知,而這次官府大動,其中不乏從地方提拔上來的,我們卻是要格外警惕,若是他們也察覺到了此事,恐會亂了我儒家的大計。”

孔鮒臉色微變,不安道:“那可如何是好?”

子襄沉聲道:“兄長這幾日,可去借著拜訪之名,去跟這些從六地過來的官吏接觸一些,試探一下口風,我則去找幾個儒生,讓他們跟六國貴族聯絡一下,詢問一下六地的情況。”

“好。”孔鮒點點頭。

他對此並沒有意見。

他儒家的確在地方辦了不少私學,但還沒到手眼通天的地步,對地方資訊的瞭解程度,遠不如六國貴族,因而有些事還是需要藉助六國貴族。

孔鮒沉吟片刻道:“若是真有官吏知道,那該怎麼辦?”

子襄目光一沉。

凝聲道:

“要當斷則斷。”

“我儒家現在私學有兩百多個,就算少一郡一縣,對我儒家其實影響不大,我們萬不能因小失大,此事關乎我儒家未來千百年大計,絕對不能精於算計,也不能過於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