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闕。

越來越多士人出聲,在場的飽學之士,始而人人驚愕,繼而唏噓感奮,而後也開始主動發聲,冀闕內呈現出一片蓬勃奮發氣象,人人孜孜探求,各抒己見,又彼此詰難,相互爭鳴,求治問道之熱烈,可謂空前。

這場大議足足持續了數個時辰。

秦落衡坐於高臺,從田陵始發聲,便一直奮筆於案上,不敢有任何的遲疑鬆懈,而今他身前案上,已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張紙張,上面皆為臺下諸多名士提出的治理之策。

事無鉅細,包羅永珍。

從田陵的‘稍寬稍緩,輕徭薄賦’,到蕭何的‘整飭吏治,任賢使能’,再到陳平的‘寬以大政,嚴以行法’,再到蒯通的‘防範勾連,遏制豪強。’,還有其他士人的治世之言,皆是針砭天下時弊之良策。

他對此也肅然起敬。

若大秦真能踐行這些治世良策,何愁不能實現天下大治?何愁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又何愁不能讓華夏文明亙古長存?

場上。

隨著程邈道出‘法不溯及既往’和‘有利追溯’後,冀闕內盤坐計程車人便再沒起身發言之人了,四周的熱議聲漸漸消退。

冀闕悄然恢復了安靜。

眾士人盤坐在席,目光深邃飄移,顯然還沉浸在思忖之中。

前面數個時辰,雖不是人人都有起身發言,但發言士人大多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們在聽完其他人的見解後,也是若有所思,心中生出不少感念,對天下治理之難,有了更深徹的體會。

記下程邈所說之策後,秦落衡也終於停了筆。

這時。

扶蘇起身問道:“秦博士,眼下在座的諸位名士皆已陳抒己見,你為這次大治之議盛會的操持者,不知你對天下治理又有何見解?”

扶蘇話語豁達親切,並無倨傲浮華之氣,儀態謙恭厚重,不顯半分偽善。

秦落衡拱手回禮,緩緩道:“我雖見過人間疾苦,但年紀在這裡,閱歷也屬實有限,若真提出什麼治理之策,恐怕也是顧頭不顧腚,說出來也就博人一笑,登不得此等大雅之堂。”

“聽了諸位的慷慨陳言,我亦是心潮澎湃。”

“若天下真能實行大治,又將是何等的興盛治世,然隨即我卻是想到了一個問題,若天下真的實現大治,將會是何等場景?”

眾人一愣。

他們倒是沒細想過。

唐歷沉思片刻。

緩緩道:

“天下大治,古人倒有一定描述。”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如此。”

“可稱為大同社會。”

“道、墨、法雖政見不同,但大多也認可這個觀點。”

“若天下大治,當為大同!”

“秦博士,莫非對此有不同看法?”

秦落衡點頭,又搖了搖頭,輕笑道:“我才疏學淺,豈敢妄議此等,只因我為大秦博士,得以能借閱天下書籍,數月來,為了這次士人盛會,也是看了不少諸子的書籍,雖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但多少也瞭解了一些。”

“在諸位眼中,天下大治後,當為大同社會。”

“而我認為是,但並不全是。”

“儒家崇‘禮樂’、‘仁義’,故儒家構造的理想社會,需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以此來取得民信,因而儒門士子的治理之策,大多以仁義為念。”

“道家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無為而治’,因而有人提出要‘稍寬稍緩,寬以大政’。”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等主張,因而有士人提出要‘任賢使能,反對任人唯親’。”

“法家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因而有人提出‘整飭吏治,嚴以行法’。”

“諸位所言皆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