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一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求訂閱)(第2/3頁)
章節報錯
“眼下大秦看似繁花似錦,實則是烈火烹油,大秦這些年,看似在一點點穩固,其實不然,地方官吏跟朝廷互相不信任,楚系官吏跟關中官吏又不對付,一直在暗地較量,這種情況還在日益加劇。”
“始皇心氣高傲,為追求個人功業,毫無憐憫之心。”
“只不過一統六國的威望實在太高,所以才能壓下這些暗流,但秦政如此激切,若是始皇一朝駕崩,天下形勢將瞬間逆轉,秦廷生變的可能性極大。”
“秦政輕儒。”
“現在十公子已開始整治儒家。”
“繼續追隨秦政,只能成為法家依附,而我儒家乃聖人學派,豈能行屍走肉般屈尊於法家之下?但我儒家若是融入六國復辟勢力,則伸展極大,天下廣袤,大有可為。”
“六國貴族欲成事,必然離不開儒家!”
“正如秦落衡所言,天下治政之學,隨著墨家分裂,天下僅剩下法、儒、道三家,六國貴族是想推翻秦政,自然不會選法,也不敢去選法,那便只能選儒道。”
“道家民間卻是蔚然成風,但一直不被六國貴族所喜,而且清靜無為的主張,也不受六國貴族歡迎,他們能選的,只能是我儒家,這也是為何六國貴族一直拉攏我儒家的原因。”
“兄長且細想。”
“六國貴族欲復辟,以何為自己張目?”
孔鮒沉思了一下。
沉聲道:
“名不正,則言不順。”
“所以必以恢復諸侯王道為主張。”
子襄點了點頭道:
“他們若是不以恢復諸侯王道為主張,便沒有號召天下之大旗,而在復辟、復禮、復古、仁政等方面,天下何家能有我儒家深徹?”
“六國貴族之所以相助儒家,便是看準了這一根本。”
“是故。”
“他等要復辟,必以儒家為同道之盟。”
“我儒家有上百儒生,每名儒生的門人弟子,少則數十,多則上百,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六國貴族何以敢不敬我、用我?”
孔鮒點頭。
子襄繼續道:“秦落衡摒棄儒家,秦廷小覷儒家,始皇也不把儒家放在眼中,但這不等於天理摒棄了儒家,我儒家繼承孔孟聖學,本就代表了天理,豈會因他們而枉顧大道?”
“我儒家與六國貴族聯手,正是儒家反對霸道,而自立於天下的堅守和氣節。”
孔鮒遲疑道:“長公子待我儒家不薄,我們若是跟秦廷對立,這至長公子於何地?豈不是會讓天下人寒心?”
子襄沉聲道:
“我儒家只是未雨綢繆。”
“長公子的確對我儒家不錯,但事關我儒家生死,我們豈敢踽踽不前?因小失大?”
“再則。”
“我們並未叛離長公子。”
“若是長公子能上位為儲君,我們亦有迴旋餘地,若是長公子不能乘勢而定,我們這麼做,也是為了自保,長公子性情溫文爾雅,做事卻是少了幾分果敢狠辣。”
“秦落衡不然。”
“他下手異常的凌厲毒辣。”
“他若一朝得勢,我儒家還能落了好?”
“我儒家親近長公子,只能保住儒家不消亡,但想要興盛,恐是不能,脫離秦政,恐才是唯一的正路。”
孔鮒輕嘆一聲,神色有些糾結。
子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