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提前勸諫一下。

嬴政冷冷的看了秦落衡一眼。

漠然道:

“你覺得秦始皇勞民傷財、奢靡無度,你也覺得大秦徭役過重、用民過甚。”

“但你可知為何?”

“小子不知。”秦落衡俯首。

嬴政起身,望著天空的皎潔月色。

冷聲道:

“因為你不懂法!”

“商鞅曾說過:‘技藝之士資在於手;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託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只有讓天下之民窮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也才會敬畏朝廷。”

“你雖在學室上過幾天課,但你對法是知之甚少。”

“大秦立國,就創立了博士學宮,裡面大多為儒生,始皇也向來尊儒,但卻幾乎從不用儒?”

“真的是因儒家無能?”

“非也!”

“因為儒法相悖。”

“你對法家知之甚少,對法家之人更是一無所知,你以為儒法能相容到如臂指使?”

“儒跟法兩者很大程度是對立的。”

“你可知為何?”

秦落衡搖頭。

嬴政負手而立。

漠然道:

“因為法出於儒。”

“法家的李悝、吳起、商鞅都出自儒家。”

“他們都曾進入過儒家人物子夏建立的西河學派,顯然儒家教授的經世治國的理論,並不能讓他們滿意,故而他們開始另尋他法,以駁斥儒家的空洞之言,因而才有了法家。”

“儒家之爭長達數百年。”

“雖然法家脫胎於儒家,但兩者的政治主張是南轅北轍。”

“儒家基於人性本善,法家基於人性本惡。”

“儒家試圖透過仁禮來規範天下,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和權術手腕來硬性控制子民,以達到控制天下的效果。”

“儒家講‘倉廩(lin)實而知禮義’。”

“法家則認為知禮義是沒用的,甚至是可怕的。”

“商鞅在《賞刑》中說道:‘博聞、辨慧、禮樂、修行,不可以富貴’,即主張要把知識面廣的、聰明的、有禮樂修養的都消滅掉,因為這些人不好管理。’”

“儒家講:‘有恆產而有恆心’。”

“法家講:‘民弱國強’。”

“儒家講要選拔賢能、用有道德的人來治理天下。”

“法家講:‘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功者重祿,能者大官’、‘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