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一鼓作勢、再而衰、三而竭。

韃靼人正面進攻遲遲未能取得戰果,致使銳氣稍減,加之兩肋又被明軍騎兵一個勁的突擊穿插,一時間怯戰的、回防的各有想法,區域性戰場的混亂便不可避免的出現。

戴次申高居塔臺之上看的是一清二楚,故而擊節說出機會到了這句話。

一處混亂就容易被擊潰,一處被擊潰就處處被擊潰。

十三萬明軍、十二萬韃靼軍在肯特汗山麓往北一百三十里這個位置展開了一場大會戰。

也可以叫大決戰。

韃靼軍成片成片的倒下,戰場上處處是受驚而四散奔逃的戰馬。

在這裡,墜落馬下的韃靼人比被射殺還要慘,因為他們的下場往往是被踩成肉泥。

在快速累加的戰損下,韃靼軍陣出現了致命的脫節。

“完了!”

阿魯檯面如死灰,自幼熟諳兵書又和馬哈木打了七八年的他太清楚這一刻的脫節意味著什麼。

明軍的將領不是繡花枕頭,不可能放過這個機會。

果然,戴次申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部署。

“傳令蘇南雍,切割戰場、切割戰場!”

十三萬韃靼軍被蘇南雍領著四萬騎兵一分為二,被包圍的韃靼軍數在五萬左右,而他們要面對的,是同樣五萬數量的明軍步兵。

騎兵打步兵,在反包圍的情況下面對盾矛組成的鋼鐵防線還有優勢嗎?

反正明軍的戰線開始合攏,盾矛牆穩步推進壓縮戰場,就像坦克壓步兵那樣,在擠壓中,無數韃靼軍被活生生捅成血葫蘆。

他們的戰馬在狹隘的戰場上奔跑不起來,就算最外圍的一部分能跑起來,也根本無法從蘇南雍部的四萬明騎中突圍出去。

等待這五萬韃靼軍的唯一下場,就是被全殲!

阿魯臺絕望了。

他必須要放棄掉這五萬同胞,儘快撤退脫離戰場。

但。

“脫識不花!”

阿魯臺雙目圓睜,幾乎掉出血來:“你也是蒙古人,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族裔,難道你忍心做漢人的刀,殺我們這些同胞嗎。”

攔住阿魯臺西撤的不是別人,正是漠南諸部蒙古的首領之一脫識不花。

“自我父親三十六年前降於大明至今,大明從未視我等為蠻夷異族,衣食具足恩重如山,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我脫識不花生為大明之民,自當為大明效力。”

年輕的脫識不花直言道:“桑哥他們才是叛國者,我脫識不花為國而戰,幸甚。”

阿魯臺算是看出來了,眼前的脫識不花早就漢化了一個徹底,指望脫識不花覺醒民族大義放自己一馬是不現實的。

“阿魯臺,你投降吧。”

脫識不花舉起刀對向阿魯臺:“我脫識不花以生命向長生天起誓,你只要投降,無論軍民,明軍都不會殺你們。

大明的禹王金口玉言保證過,明軍此次北伐,除了八鄰部、札剌亦兒兩部牧民之外,一個降俘也不會殺。”

阿魯臺頓時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