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能不能救?(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瞭解到廣東現在的情況後,陳景和的心情便低落了不少,連江正勳當晚為他準備的接風宴也是性質寡然,僅簡單喝了幾杯後就託詞離場。
而作為陳景和的秘書,從南京跟著一道南下而來的于謙自然是緊隨身後,一如今日在陳景和馬車裡一樣。
“廷益,第一次來廣東吧。”
陳景和的心情雖然不算怎麼太好,不過同於謙在一起還是開口打算閒白幾句,排遣一下愁緒。
“回殿下的話,第二次了。”
“第二次?”
于謙的回答讓陳景和一怔,而後笑問道:“說說看,第一次是什麼時候來的。”
“九州十三年六月末。”于謙老實作答道:“那一年南京大學的學年功課就是調研市場經濟,臣的父親在國資司述職,臣算是沾了父親的光,就被安排來了廣州,受益匪淺,僥倖功課也拿了滿分。”
聽到于謙還有過這樣的經歷,陳景和頓時興致高漲,追問道:“快,和我說說,你覺得廣州或者說廣東的經濟局勢怎麼樣?”
“一派大好。”
陳景和頓時皺了下眉頭,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廣州或者說廣東,不,乃至全國的經濟現在都是在刀尖上跳舞才對。
是,國家確實越來越富裕,但財富的流向都進了那群資本家的口袋裡,而國家的經濟之所以還能撐到現在,完全是依靠著強有力的對外戰爭輸出和掠奪輸入才強行支撐的。
這樣的情況,任何一個在經濟有司衙門工作的公員都能看出來,而於謙竟然說,一片大好?
若只是這種水平,那可真是太讓人失望了。
“說說看,怎麼個一片大好法。”
存了一絲偏見和鄙夷心,陳景和的語氣便掉了些許聲調。
于謙卻是一點也不急,語氣依舊平穩。
“經濟越來越活躍、市場供需關係穩定增長、生產水平逐步提高,同時資本刺激下,新鮮事物的發明和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這難道不是一片大好的經濟局勢嗎。”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陳景和加重語氣批評道:“在這個看似一片大好的局勢背後,你難道沒有注意到什麼別的東西嗎。”
于謙停住腳步,坦誠道:“財富向頂層集中,物價持續上漲,小商號生產利潤減少,造成大型商號正在吞併小商號從而形成壟斷。
越來越多的私營小型手工業和工商業遭到破壞日趨凋零倒閉,待業工人增多導致工人工錢廉價,許多資本家開始享受到人口紅利,繼而加大對基層用工的剝削,經濟矛盾正在逐步演化成社會矛盾。
西南戰役結束,對外戰爭輸出減少,國內大量工廠訂單減少造成經濟下頹局面,而掠奪輸入的減少更導致經濟情況在未來將會進一步惡化。”
“你都知道?”
“這種情況,任何一個南京大學研究經濟的同學都能看出來。”
陳景和好奇起來,招呼于謙到一處涼亭就坐,開始迫不及待的詢問道:“既然你都知道也看到這些不利的局面,為什麼還要說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呢。”
“就事論事而已。”
于謙如此說道:“無論是財富集中還是用工剝削,亦或者物價上漲、小工廠倒閉,那些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都能有呂不韋這種富可敵國的商人,可見均貧富是不現實的事情。
《最初進化》
臣說市場經濟大好沒有錯,至於殿下看到的那些隱藏矛盾不屬於市場經濟,那是政治經濟,政治,往往帶有杞人憂天的前瞻性。”
陳景和對於謙那是越加的有興致,他喚來兩杯茶水,開始和于謙仔細討論起來。
“這怎麼能說是杞人憂天呢,如果不加以控制,勢必是會造成大麻煩的啊。”
“殿下,您認為,始皇帝會想過大秦亡國嗎?”
這風水不相馬牛的回答讓陳景和錯愕走神,不過猶豫一陣後還是說道:“應該不會看到吧,畢竟祖龍還想著大秦千世萬世呢。”
“始皇帝是帝制王朝史第一個開國君王,他看不到情有可原,那您說前朝的忽必烈想過元朝會滅亡嗎?從秦到元,咱們神州大地上,走馬燈的換王朝,大的小的,一統的割據的幾十個。”
陳景和咂摸一番後苦笑:“估計忽必烈想過,但他肯定不會說,估計也會心存奢望,奢望他的蒙元政權千年百年吧。”
“那臣說的就沒問題了。”
于謙直言不諱的說道:“從大王當年一道廢徭復商疏開始,臣不信大王看不到今天的局面,大王就如同歷朝歷代的開國君王一樣,他同樣知道自己一手締造的王朝不可能真個千秋萬代,但他總不能因此就不開這個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