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資本也內卷(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大明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是資本發展所必須的生長土壤。
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之前前文所提到的國家制度功勞。
大九州,分封制!
完全內環封閉的封建帝制可能誕生資本,但絕對沒有資本生長的政治環境,因為內環下資本的發展有天花板,它的體量註定大不了,過大就會影響帝制的法權基礎,會被朝廷直接連根拔除。
而大九州的分封讓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是有序卻無封閉的。
資本越強盛,國家向外擴張的速度就越快。
而擴張的越快,就意味著國家擁有大片大片亟待開發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產資源和原始生產力(奴隸或者說殖民地的土著民)。
這就是陳雲甫之前提到過的,制度能動性和思想積極性,早在幾年前,陳雲甫就已經在中央確定下中央銀行的核心綱領,那就是國用政策調配經濟。
既鼓勵了工商業的發展繁榮,也確保資本的有序生長。
它壯大的速度是野蠻的,但它壯大的方向同樣屬於可控的。
無論廣東的資本家們如何富有,他們永遠都是跟著國家政策在走,而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如現在的陳嘉鼎。
他知道朝廷現在正在做的事是鼓勵更多的老百姓投身進入作業生產而不是原始的耕種生產,那他們陳家,就要緊緊依附中央的政策旗杆下,招工擴產。
聰明的不只是陳家一家,陳家人就算再如何聰明,畢竟是離著南京遠,官面的關係也沒能進入中央,在很多中央政策的解讀上,能比得上南京地方和直隸各州府那些有著親戚子弟當官的紅頂商人?
即廣東之後,直隸各州府也很快向軍政院提交關於成立工商聯合會的奏本。
軍政院為此專門開了一堂會,最終在陳雲甫的支援下批准透過。
於此同時,南京股票交易所也應運誕生。
京交所掛牌成立。
七八名浙江籍商人在這般時代劇變的環境下,靜悄悄的來到南京,拜訪嚴震直。
“廣東、直隸、福建,眼下都在迅猛的發展著,我們浙江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幾千來都是朝廷的糧賦重地。
大地主、小地主江浙一帶就最多,以前覺得咱們浙江多牛多牛,現在可好,再這麼下去,咱們浙江可就顯得窮酸咯。”
一群商人中有不少和嚴震直這位曾經的浙江糧長是故交,還有的更是沾親帶故,因此說起話來倒也開誠佈公、不做隱瞞。
嚴震直位於上首頻頻點頭:“胡嗣宗給中央來了信,確實說了今年廣東的情況變化,大量農民在高工錢、高福禮、高待遇的吸引下脫離土地進入工廠和作坊。
越來越多的村落搬出鄉野、山溝,城市化程序開始加快,最猛的時候,廣東一個月開了三十七家織廠,幾千臺織機、梭紗機甚至是大型的水力紡紗車那是連日不停。
工業化的速度在廣東那群富可敵國商人真金白銀的刺激下越來越快,中央現在正在討論,是不是把廣東頭上經濟試點省的帽子給摘掉。”
聞絃歌而知雅意,一群商人彼此對望,其中一人小心開口。
“您是說,朝廷有意,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放開,允許各省成立工商聯合會?”
“廣東試點的帽子帶了三年,這三年來發展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原先十年,說明政策是沒問題的。”
嚴震直嗯了一聲:“政策只要沒問題,那全國施行就有了基礎,不過大王也在猶豫,你們也不要著急,回家安心等著就好,真有什麼進展,我會和王鈍知會一聲,咱們浙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怎麼也不會落後廣東太多。”
幾人苦笑起來:“哪裡是不落後太多,您居中央有所不知,現在杭州都開了粵商的分號,再這麼下去,粵商就真要從咱們的盤子裡搶食了。”
“放心吧,朝廷不會放任粵商一家獨大的。”
嚴震直言辭篤定。
“絕對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