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徭的訊息很快就傳遍全國大江南北,所到之處,百姓們自然是歡欣鼓舞、齊頌朝廷的仁義恩德。

而在民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更是乾脆踴躍報名,想要跟著朝廷做工,尤其是家裡面孩子多的。

家裡的地就那麼些,孩子大了之後分家就勢必要分地,與其守著那幾畝薄田艱辛度日,倒還不如離開土地,跟著朝廷做工,起碼工錢不薄。

老百姓們是開心的動起了務工心思,可有高興的就自然有不高興的。

比如說地方的民間作坊。

朝廷這四十文的工錢一出,就相當於直接在全國範圍內定下了最低工資制度。

諸如西北、西南一些較為偏遠的省府,地方用工單位的工錢一狠也就給個二三十文,這朝廷的公文一到,不加工錢,老百姓誰還跟著你幹,都跑到朝廷那報名去。

相應的,工時、工休、工期制度也跟著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

有道是政策是國家整體發展的風向標,朝廷的用工政策一出,地方無不跟著有樣學樣,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各省無論是地方官府的募工方式還是民間私有制作坊、商號的用工都跟著推陳出新。

為了和朝廷搶工人,很多商號也跟著開出了每日四十文的工錢來。

慢看工錢上一模一樣,地方還是佔著優勢的。

那就是不用背井離鄉啊。

每天做工結束後就能回家,守著媳婦孩子熱炕頭,總好過跟著朝廷天南海北的跑要來的強吧。

而在國家發展的大前線,廣東最是變化巨大。

接替自家老爹做了陳家家主的陳嘉鼎,很快從這條政策中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來。

不過出於謹慎,陳嘉鼎還是找到退居二線的陳希來請教。

“朝廷廢徭役,勢必然會和民間搶工,民間商人為了和朝廷爭搶工人,同樣要提高工人的待遇,學著朝廷的做法,推出更優渥的工休制度和工契待遇。

如此一來,用工的成本就增加了許多,用工成本增加,流通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就會上浮以確保利潤不減。

彼時物價會有一次高漲,一環動環環動,商品價格的上漲將直接影響百姓的生活成本,雖說米麵糧油鹽醋等必備品有嚴格的紅線,但商品的價格卻是跟隨市場規律的。

商品價格一高,百姓再想安居可就不容易了,朝廷這麼做,是否妥當?”

細想想,陳嘉鼎的說法也沒錯,而且很是貼合唯物辯證法。

廢除是不是仁政,毫無疑問的仁政,但它沒有弊端嗎,陳嘉鼎現在說的就是弊端。

任何政策都是這樣,沒有絕對的暴政也沒有絕對的仁政。

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

陳嘉鼎出身於商人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經商之道,眼下又親身趕上了大明十幾年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期,思想上是進步的。

“穩定物價的基礎在於生產上,就好比豐收年糧價就低,災荒年糧價就貴,這就取決於生產的多寡。

作坊的整體數量沒有得到增加,就意味著整體生產力並沒有提高,但用工成本卻昂貴了,那麼生產的商品價格勢必上漲。

朝廷如果無法控制物價,那又該如何來應對將來持續走高的市場經濟呢。”

陳希望著眼前的陳嘉鼎,老懷甚慰。

做父親的沒有不望子成龍的,自家兒子,長大了啊。

“你能想到這些,為父很是欣慰,不過你只是看到了表面,沒有往更深遠的層面上想。”

“用工成本增高確實會讓商品價格上浮,那麼百姓的生活水平就受到了影響,百姓們為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他們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