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戶,二十九萬八千六百七十口。

廣西布政司計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戶。

丁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口。

隱戶十四萬三千二百七十六口。

雲南布政司計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戶。

丁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口。

隱戶四千二百六十口。

直隸計戶,一百九十一萬兩千九百七十七戶。

丁一千零七十六萬四千二百零一口。

隱戶三十九萬七千八百六十口。

遼東計戶,二十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九戶。

丁一百九十二萬四千五百六十七口。

無隱戶。

另,根據內閣要求,貴州、甘西、青海及蒙七衛不在此次統計之內,合併其上。

全國共計戶,一千零九十萬一千五百七十二戶。

丁六千二百四十八萬八千六百四十二口。

隱戶及永順府共計一百九十六萬八千七百七十口。

全國計田地總數,八億五千零七十六萬兩千三百六十八畝,去年稅糧是將近三千萬石,按照洪武十八年定下的三十稅一比例進行倒算,去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九億石,畝產僅一石有餘。

以上就是國朝眼下所有戶冊、丁口、田畝的總數,呈報內閣知悉。”

隨著葛循的彙報結束,陳雲甫一直敲擊桌面的手指也終於停了下來。

他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數字。

六千四百多萬的丁口、八億五千萬畝的糧田,這個數字倒是和歷史上本身的洪武朝相差無多。

另外,根據朱元璋一貫的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的政策核心,大明朝的元氣確實在短短一個洪武時期就迅速的恢復乃至發展到巔峰。

不過這裡有一點讓陳雲甫報以疑問。

“畝產怎麼會才一石有餘?這其中,江南部分地區甚至是一年兩熟,畝產難道連一百斤都達不到嗎?”

想想後世的糧食產量,不提雜交稻這種科技產物,那起碼也是畝產五六百斤。

即使明代的一斤要比後世多一成二,那一百斤也才合後世度量標準的一百二十斤,這也說不過去。

更何況早在宋朝時,按照《河間志》、《宋會要》的記載,那個時候稻穀的產出便已經是畝產三點二小石。

依著宋代的計量單位,三點二小石大概折算下來應該是三百二到三百四十斤區間。

明朝的畝產量怎麼可能一口氣降到宋代的三分之一?

更何況陳雲甫如果沒記錯的話,根據多部中國農業史研究的資料,明朝中後期時,江南的稻穀畝產量是五百七十七斤!

即使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上下的浮動也不可能超過一成,怎麼也要佔在五百斤以上,也就是三石。

江南的田畝數超過大明朝眼下一半,足足四億多畝,怎麼也該十幾億石才對,這倒好,全國八億多畝的田地竟然才產出了九億多石的糧食。

九億石分到全國人身上,每個百姓才分到十四石糧食,當然,吃肯定是吃不完的。

但這個資料確實有水分,而且也太有水分了。

葛循解釋道:“測算田畝是地方官府的籠統計算,實際上大量的田地是無人耕種的荒田,而且北方的丁口數遠不及江南,很多戶人家往往分到二十畝田,實際上卻是照顧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