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倒計時:三天。

文淵閣內九卿齊至,正上首的金椅上坐著朱元璋,下手邊添設了一把椅子,坐定了皇太子朱標。

今日這堂九卿會,議論的只有一件事。

新君登基之後的國號。

“翰林院、通政使司一共拿出了十六個國號的備選,選哪一個,諸卿都各自有什麼意見?”

朱元璋在上首位上垂問意見,御階下站定的陳雲甫卻在望著手裡那十六個年號後面的推薦人發呆。

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格外顯眼。

方孝孺!

他是翰林學士,而他提出的年號則是:建文!

歷史真的已經被自己折騰的面目全非了。

但它卻似乎還在不停的折騰著,企圖盡到最大努力來實現自我修正。

“陛下,本朝是洪武,自元年北伐至今年平定西番蠻,收復甘西、青海,洪武一朝二十四年,就打了二十四年的仗,臣傾向於翰林學士方孝孺的年號,新朝應用建文。”

站出來說話的是任亨泰,作為禮部尚書,這定年號的事,還真就應該是他第一個站出來說話。

“另外,衍聖公推薦的文熙也不錯。”

朱元璋沒吭聲,而是看向其他八人,最後將目光留在陳雲甫的身上。

“你們的意見呢?”

“戰爭,段時間內應該是不會打了,現在國朝處處都是用錢的地方,後面幾十年內蓄國力、富強百姓才是正途,所以,臣也附議任部堂的建議,用建文或者文熙比較合適。”

戶部尚書葛循以及工部尚書徐本相繼表態支援。

隨後兵部尚書齊德也坐不住的站出來,支援建文和文熙兩個年號。

“標兒,你覺得建文這個年號怎麼樣?”

朱標生性本就與朱元璋相迥,而且也確實不喜歡打仗帶來的生靈塗炭,建文這個年號很妥當。

本打算吐口支援,餘光掃到了沉默的陳雲甫,便主動開口問道。

“陳柱國,你是九卿之首,你的意見呢?”

後者回過神來,拱手道。

“臣覺得,這十六個年號都不太妥當。”

霎時間,所有人都把目光轉向了陳雲甫。

都不妥當?

朱元璋也來了興致:“哦,看來咱們的大柱國眼光很挑剔啊,行,你說一個出來,朕聽聽怎麼樣。”

“永樂。”

“永樂?”

“對,永樂。”

陳雲甫作揖道:“承洪武之隆治,得享永世之樂平,臣薦永樂作為新朝之年號。”

真,頭號馬屁精!

這一個年號真的是既捧了朱元璋的洪武之治,順帶著還寄語了新朝的美好未來。

再看老朱父子倆,哪個臉上都露出了微笑。

這個年號確實是面子裡子都足分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