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線因為陳雲甫的出現而偏離了原有軌道。

即使歷史本身依舊在不停的進行自我修正,可偏差一旦出現,便註定會離著既定的方向越行越遠。

徐達雖然依舊在洪武十八年病逝,但卻晚了整整七個月,而這一次他的死亡,不會再讓後人惡意揣測朱元璋了。

北伐提前了兩年,捕魚兒海大捷提前了三年。

可能這是歷史本身為了修正錯誤系統而打的一個補丁,可註定是無用之過。

朱元璋下了追封徐達中山王的詔書,並明詔恩賜徐達一家三代王爵。

自承爵的徐輝祖始,恩及三代。

在親自出面弔唁徐達之後,朱元璋便收拾起悲傷的心,轉而頒佈了這次北伐的恩賞詔書。

藍玉獲封涼國公!

這是可以傳承的世系貴爵,和徐達的魏國公世系、李文忠的曹國公世系等屬於相等之規格。

而徐達和李文忠又已先後病亡,大明軍方,能有資格和藍玉扳手腕的只剩下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

諸如申國公鄧鎮這等靠著襲爵才上位的勳貴已無有資格和藍玉整面對話。

至於遠在雲南鎮守的沐英還只是西平侯。

如果說藍玉爵晉國公是理所當然的水到渠成,那在這封恩賞詔書中,有一個名字遠比藍玉要更加耀眼。

“吳中侯陳雲甫!”

靠著進言支援藍玉犁庭掃穴、推薦朱棣從軍為副這份功績,陳雲甫也混到了一份軍功,這份軍功為陳雲甫換了一個縣侯。

如果說封侯爵本身已經足以驚掉一地眼球的話,那這個封號更引人遐想。

吳中侯?

吳中,是蘇州府的一個縣,可這兩個字在大明,卻似乎很有深意。

吳是朱元璋稱帝前的尊號,吳國公、吳王。

而中,則可以聯想到中樞、中央或者心腹等意。

朱元璋這是開始著手培養陳雲甫來做新一任的中樞大臣了嗎?

不,準確來說,徐達的死在某種程度上刺激到了朱元璋,老朱,開始著手逐步為朱標讓路了。

這一次北伐的首功毫無疑問是朱標的,可朱標貴為國家太子,天大的功勞也已封無可封,因此,大部分的恩澤落在了陳雲甫的身上。

陳雲甫府門前的匾額從大學士府換成了吳中侯府,這四個字,還是朱標親自題的。

恩榮之盛,一時顯赫至極。

洪武十八年與洪武十九年的更替,喜悲參半。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開心和悲傷,時間不會停下腳步,洪武十九年的大年初一,來了。

“侯爺,該上朝了。”

天還沒有亮,玲兒便喚醒了沉睡中的陳雲甫,在後者仍處於朦朦朧朧的狀態中換上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