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劉盈:如果我擁有一切的最終解釋權,閣下又該如何應對?(第1/3頁)
章節報錯
長安城。
太陽照常升起。
不過最先走出家門的並不是城裡的尋常百姓、商賈官員,而是那些七八歲年紀的小孩子。
他們斜跨著一個揹包,裡面裝滿了帶著油墨香氣的《長安郵報》,你爭我搶的滿大街叫賣起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這些小孩子見慣了父母賺錢的辛勞,自然會想盡辦法去勤工儉學,多賺點錢貼補家用。
如果一切順利,他們還有可能自己留下幾個銅板,去買一根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爽一把……
而今天,他們篤定自己能吃到那根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冰糖葫蘆!
無他,今天的《長安郵報》格外厚,正刊和廣告破天荒的達到了一比一,屬實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因此,一枚五銖錢買不了上當,一枚五銖錢買不了吃虧!
片刻之後,城中的茶館、咖啡館、公共馬車站臺,人們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只是當那些腰間插著環首刀,手持水火棍巡街的執法官走過之時,他們又都緘口不言,變得格外謹慎小心。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討論官府之事。
所以,自然不能讓那些官府的‘狗腿子’聽到!
哪怕大漢言論自由!
片刻之後,議論之聲再度響起。
而造成一切的起源,在於《長安郵報》頭版頭條,以及長篇累牘的兩個專訪。
報紙最顯眼處寫著一行大字,《一切罪惡都將繩之以法!廷尉府宣佈與違法犯罪份子不共戴天,集體宣誓澄清玉宇,讓天下萬民安居樂業》,而翻過背面的兩個專訪,則分別是《深入基層!欽命採訪使晉王劉啟不畏艱險終破大案》、《除暴安良!廷尉右監殷候桓齮抵達南郡後做了這些事情》……
當然了,為了保證下一期報紙的銷量,除了頭版之外,剩下的兩個專訪要分三次刊印。
長安人早就對此見怪不怪,在閱讀完官方報導,朝廷邸報,以及諸如期貨、債券等金融板塊之後,直接越過了厚達二十多頁的廣告,直達報紙副刊,然後再度驚撥出聲。
“懸賞令!”
“廷尉府現向內史各縣發出公告,有百姓檢舉豪強及行會不法害民之事一經查實,獎勵金額一千錢到十萬錢不等……”
那人念著念著,目光情不自禁投向遠處隱隱可見古柏森森的地方。
廷尉府。
…………………………
驪山。
此地為秦嶺分支,東西綿延四五十里,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
西周以降,此地就是統治者的賞玩散心之地,故此遍佈亭臺樓閣。
而在驪山北麓遠離繁華之所,沿著相對陡峭的山路走上十幾裡,就能見到一處翠竹成片,綠意盎然的青青山坳間,十幾處民舍散落其中。
其中一幢民居就在小河邊,二層的竹樓沒有絲毫裝飾,內裡只有一條案几,一張竹床,幾口大箱,其餘再無他物,而就連這僅有的傢俱,也只刷了一層防蟲防水的清漆,全然一派天然。
不僅是這間竹樓,那些其他的小房子也是如此,天然去雕飾,沒有絲毫多餘用於享受的裝飾和傢俱。
寒酸。
若是一間房子是如此,那就是寒酸無疑,但間間房子都是如此,卻隱隱給人幾分超凡脫俗的感覺,彷彿這裡居住的是傳說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
竹樓大門兩側懸掛的黑白兩色竹牌,透露了居住者的身份。
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