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地中海,亞歷山大港。

落日的餘暉之中,足足三百五十條戰船駛出港口,奴隸們賣力的滑動長槳,浩浩蕩蕩向東而去。

這些船,幾乎是羅馬人在整個東地中海全部的水上力量。

如今他們準備趁著夜色出發,銷聲匿跡在所有人的視線中,然後出其不意的偷襲塞琉古人的海上運輸船隊!

羅馬諺語中雖然沒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但這種樸素的軍事理念,卻被不同國家、種群、民族的人所熟知。

自然而然的,羅馬人準備打掉塞琉古人的運糧隊,然後再和餓得受不了的塞琉古人作戰。

監察官馬爾庫斯·波爾基烏斯·加圖對此信心十足,因為羅馬是一個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民族。

他們的戰船相較於塞琉古,以及塞琉古從帕加馬獲得戰船上多了兩個裝置。

而這兩個裝置曾經幫助他們在和迦太基人的戰爭中無往不利,最終成功戰勝對手,讓羅馬成為了西地中海的唯一霸主!

其中一個是被稱為烏鴉吊橋的東西,類似於攻城雲梯,最前端是如同烏鴉喙一樣的釘子,從一個鉸接的、可調節的坡道向下突出。

而坡道將懸掛在船的前部,這樣羅馬的船長只需要操縱戰船靠近敵船,將固定烏鴉吊橋的繩索解開,這樣烏鴉吊橋砸在敵人船隻的甲板上,前端的鐵釘就會直接將兩船鎖死。

然後就是接舷戰。

當羅馬人的兵團步兵嗷嗷叫著衝上來的時候,迦太基的船員只有被殺或是自己跳海這兩個選項。

畢竟步兵無馬,天下無敵……

在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就是憑藉著這種裝置,大肆屠戮了迦太基的精銳水兵,從而將雙方水軍的質量迅速拉在同一水平線,然後憑藉著步兵的優勢獲取最終的勝利。

當然了,這種裝置有利有弊。

因為烏鴉吊橋嚴重影響機動性和適航性,導致得勝返航的羅馬艦隊遭到風暴襲擊,損失了三百多條船和大幾萬人……

但無所了,這時候是夏季,海上風浪不大,況且羅馬人的艦隊中也只是一部分的船隻裝備有烏鴉吊橋,而真正大殺四方的裝置,還是另外一件。

撞角。

雖然使用撞角的衝撞戰術在西地中海地區已經落伍,那裡的戰船普遍都是五列槳帆船,個頭大,速度慢,儘管划船的水手更多了,但人力總是有極限,無法像是三列槳帆船那樣力大磚飛,直接用鋒利而沉重的青銅撞角乾淨利落的將敵船切成兩截!

但在東地中海不同,加圖曾經是色雷斯總督,自然知道這邊還流行著三列槳帆船,羅馬人學習自迦太基人的技術依舊有用武之地!

因此加圖的計劃,就是使用撞角擊沉,或是切斷塞琉古人的船槳,讓他們的船隻失去動力,然後再讓裝備著烏鴉吊橋的船隻靠過去進行肉搏戰,奪取對方船上的糧食和其他物資!

只不過航行了一天一夜之後,加圖並沒有在海上發現如那些商人所說,塞琉古的艦隊浩浩蕩蕩,鋪天蓋地而來!

茫茫大海之上,他們除了偶然碰到幾條商船之外,一無所獲!

“會不會聽到軍團到來的訊息,塞琉古人跑了?”

旗艦之上,艦隊指揮官,撒丁島財政官卡託走到加圖身邊,有些不確定的接著說道:“早知道剛才就應該將那條希臘商船扣下,好好詢問一番!”

嗯,他同樣是保守派的一員,和加圖不一樣的是,他對於希臘文化極端仇恨,日常羅馬傳統風習的維護者自居。

加圖回頭看了他一眼,輕輕搖頭,只是一言不發。

他同樣不甘心就此返航,但東地中海就這麼大的範圍,而他這邊有三百多條船,即便是對方有意躲藏,也絕對逃脫不開他們的視線!

所以,他的心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你說,塞琉古的船,會不會縮在了港口裡?他們,就沒有在海上!”

卡託愣了一下:“有可能……不,是肯定!”

畢竟那麼大的一支艦隊沒有在海上,必然是藏在了港口之內,而他們一路上為了不被陸地上的人看到,刻意在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航行!

“那你說,他們會在哪裡呢?”

加圖說完,和卡託對視一眼,心中同時浮現起了一個地名。

阿里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