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草原,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

這裡位於河西走廊的中心點,水草豐茂,土體肥沃,歷來就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一個重要節點。

當然了,最早的時候絲綢之路其實叫做玉石之路。

因此昭武城的建城歷史可以追溯到夏朝之時,來自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由此地,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原。

月氏人興起之後,將烏孫人趕走,奪此地為己有,後來烏孫人藉著匈奴人的勢力,再度復國,重新定都於此。

而後隨著漢朝建立,烏孫和月氏人休戰,昭武城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一如後世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一樣,成為了絲路上最閃耀的一顆明珠。

而現在,這顆明珠正處於戰爭的陰霾之中。

順著一丈多高的城頭上向外望去,猶有點點殘雪的草原之上,遍佈著匈奴人的氈帳,裊裊炊煙中,隨風而來的滿是燉煮牛羊肉的香味。

於是,城中的烏孫人開始咬牙切齒起來。

匈奴人燉煮在鍋裡的牛羊,是他們捨不得吃的牲畜!

而被匈奴人關在帳篷中,日夜凌辱的女人,是他們的妻女姐妹!

因此,這就是即便昭武城孤城一座,但烏孫人也決不投降的原因!

嗯,更重要的是,城破之後匈奴人必然屠城……

此時太陽昇起,陽光直射下來,群山之間白雪皚皚,景色美不勝收,但守城的烏孫人卻並沒有欣賞美景的心情。

無他,匈奴人又開始進攻了。

好在戰爭開始之時,許多從絲綢之路東歸的漢人商旅在昭武城修整,因此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他們從更西邊採購的異域奇珍不落入匈奴人之手,這些商人經過短暫商議,將商隊的護衛集中起來,成立了一支漢人志願軍,指揮烏孫人加固城防,修建諸般守城工事。

比如將城中平民居住的窩棚拆了,用木板加高城牆用作遮擋匈奴人箭雨的掩體。

再比如用黃泥混合草梗製作泥磚,修葺女牆,利用磚垛間的垛口用作守禦士兵的瞭望孔和射擊口,同時不忘修建臨時的角樓和望樓,隨時監視城外匈奴人的動向。

更有甚者,這些天趁著下雪,匈奴人的弓弦受潮無法發動攻擊之時,城牆上還修建了一排戰棚,延伸出城牆之外,可以從攀爬城牆的匈奴人背後發動攻擊……

因此,這也是匈奴人屢攻不下昭武城的原因。

於是,當黑壓壓的匈奴人縱馬馳騁,利用他們卓絕的箭術,不斷向城頭射擊的時候,昭武城中響起一片大聲指揮防禦的聲音。

這聲音有漢語,也有夾雜著希臘單詞的波斯語,不過更多的還是烏孫人那獨具特色的印歐語。

萬馬奔騰中,箭矢如雨,不斷有人中箭倒下,發出令人頭皮發麻的哀嚎,但旋即就消失在這鐵與血組成的交響樂中。

昭武城頭,守軍也在還以顏色,遠用固定在牆頭的老式床弩,近用滾木、礌石,不時有匈奴騎兵被穿成了糖葫蘆,也有那些被匈奴人當做戰奴強攻登城的‘白首軍’慘呼著墜下城頭,摔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屍體,斷掉的抓鉤,折斷的攻城梯散落各處。(注1)

一輛碩大結實的衝車在近百名白守軍的扶持下衝向城門,拼盡全力撞擊著厚重且覆蓋有金屬板的城門,衝車上方安裝有扇形護板,使得石塊砸上去、弓箭射上去都不能傷害到下方推車的白守軍。

這是匈奴人從前秦那裡學到的攻城技術,只可惜在昔日和漢軍作戰的時候,他們大多沒來得及近距離攻城,就被漢軍遠端武器殺了個七零八落……

但這種技術在河西之地,卻無疑十分先進!

因此那一下下的撞擊,讓城頭防禦的烏孫人也變得心跳加速。

只不過那些指揮若定的漢人商賈卻絲毫不慌,畢竟漢國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古典國家,即便是商賈也接受過軍事訓練,早在開戰之初,他們就讓人將城門堵死了……

嗯,商人是七科謫之一,從前秦開始就是每戰必徵發的炮灰,雖然現在漢國打仗不徵發他們,但所謂天晴還要防下雨,因此多學一些也沒什麼。

反正技多不壓身,現在不就派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