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邊,看著劉盈似笑非笑的神情,呂釋之有些忐忑了起來,果不其然,下一秒鐘他就聽到了劉盈滿是譏諷的聲音。

“小麥這種農作物有個特性,那就是最佳收割期並不是完全成熟,而是九成熟,超過這個臨界值,籽粒中的養分就會回流到秸稈,造成減產。”

“這就是鄉間老農常言的,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

嗯,所謂的鄉間老農是劉盈編的,但道理其實沒錯,因此在劉太公滿臉欣慰中,劉盈接著又說:

“每年可以用來收割小麥的時間,也就七八天左右。考慮到天太熱容易出人命,風大容易吹翻小麥,下雨使小麥發芽變黴,因此收割小麥,也叫做搶收,搶的就是老天爺給大家留出的那三五天的最佳時間,否則必然減產!”

“而如果農戶家裡只有幾十畝田,那麼全家老小齊上陣,就足以做到顆粒歸倉,但如果人均百畝呢?把他們累死,也無法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收穫!”

劉盈說完,毛釋之等人看著被駑馬牽引著欲走越遠的收割機,目光閃動,也僅此而已了。

畢竟中原地區人口稠密,平均下來每戶農民也就三四十畝地的樣子,收割機節省人力,但損耗卻大,有些得不償失。

因此,正如收割機的發明者塞勒斯·麥考密克說的那樣,在密集的土地上,收割機只是一種提供方便的工具;而在西部,在這海洋般廣闊的土地上,收割機是一種必須。

嗯,塞勒斯發明收割機的原動力,就是他家裡有一千兩百英畝的土地,即便是還蓄養了九臺人形農機,但也遠遠滿足不了農田對於勞動力的需求。

那時候的美國人雖然瘋狂生孩子,還有大量的海外移民湧入,但相比於領土的增長,人口數量的增長就相形見絀了。

如今的漢國也是這樣,四五千萬的人口並不足以填滿飛速增長的國土。

在劉盈規劃的北方四郡農墾畜牧區,哪怕是後世被稱為塞北江南的寧夏平原,農墾面積也只佔到了總規劃的不到一半!

無他,收割太麻煩,不如將土地撂荒用來養羊……

因此,這種一上午能收割百畝的半自動化農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最完美的一點在於,這種簡陋的收割機是牲畜動力,在人均百畝農田的大型農莊裡,隨隨便便就能養活起十幾匹駑馬或者牛這樣的大牲口。

於是,農場主家庭出身的良家子,就不僅因為營養良好而身高力大,是天生的重步兵,而且還因為從小接觸馬匹,騎術不差,稍加訓練就會是一名合格的騎兵!

尤其是隨著火槍的產能增加,讓龍騎兵這種高機動性的騎馬步兵有了用武之地!

嗯,其實馬克沁機槍並沒有終結騎兵時代。

即便是在二戰的歐洲戰區,騎兵依舊在縱橫馳騁。

例如東線戰場,蘇德雙方均組建和使用了大量的騎兵部隊,在莫斯科保衛戰反攻階段,大量騎兵配合滑雪步兵對德軍實施穿插包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收尾階段,蘇軍騎兵一波烏拉衝鋒,宣判了最後一批跑不掉的德軍的死刑,甚至有‘小夥子們把德國人投降的手都砍了’的說法……

而在中國戰場,也有著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

比如李雲龍的騎兵營……

當然了,旅長只給他留了一個騎兵連,這主要是考慮到憑藉獨立團養不起一個營的騎兵……

而且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在使用騎兵豬突,例如第26騎兵團就以騎兵衝鋒的方式擊潰了日軍的第65旅團。

只不過美國佬沒裝備馬刀,而是用的美式居合,也就是打手槍……

真正終結了騎兵時代的,其實是汽車工業的發展,能夠生產出動力更強,越野透過效能強大的車輛,以及軍隊規模的縮減,讓每個士兵都能依靠汽車或者步兵戰車機動作戰。

至此,鋼鐵取代了畜力,轟鳴的馬達取代了跳動的心臟。

因此在現如今的漢國,在北方建立起大量人均佔地很廣的農莊,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產量,而且也可以牢牢佔據土地,實現真正意義的祖宗之地不可棄,重要的是還能收穫源源不斷的最優質的兵源,屬實是一石多鳥!

而全程參與了墾殖令的呂釋之,雖然也隱約明白了這一點,但出於舅舅的尊嚴,還是大聲說道:

“那這也太貴了,就這麼幾塊爛木頭碎鐵片的就一臺萬錢,怎麼不去搶?我說個數,五千錢一臺,再送五年保修!”

奸商!難怪呂家在單父待不下去……劉盈鼓著腮幫子暗暗生氣。

而在另一邊,呂釋之突然覺得後背有些發毛,覺得有一雙雙刀子一樣的眼睛盯著他。

於是他環顧四周,果不其然,那幫準備投錢擴建農機廠,做著每戶一臺收割機的勳貴們均目光炯炯的盯著他,面露不善!

畢竟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呂釋之上下嘴皮子一碰,直接砍掉了他們一半的心理預期收入……

“你們看我幹啥?”呂釋之滿臉茫然。

“不會說話可以不說!”呂公重重一頓柺杖,抬腳將呂釋之踢走,陪著笑臉:“小孩子不懂事,大家繼續,繼續……”

四十歲的孩子,呵呵……劉盈擠出標誌性的假笑,露出八顆潔白如玉的牙齒:“我小舅說的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