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噩耗(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邦不屑冷笑:“高價,那能高到哪裡去?”
只是不等張不疑回話,盧綰吭哧吭哧的跑了回來,瞪了劉盈一眼,旋即看向張不疑,帶著幾分撐腰的態度說道:“別怕,慢慢說。”
嗯,張不疑完美附和他對未來女婿的幻想,瘦瘦高高長得好看,重要的是性子軟,好拿捏……
張不疑看看劉盈,轉頭看向劉邦的時候,默默伸出一根手指。
劉邦雙手抱臂:“什麼意思?一倍?不會是一錢吧?”
劉盈湊過來說道:“想啥呢,當然是十倍了!獲利十倍,簡直就是在搶錢!”
看著劉邦的滿臉震驚,張不疑矜持一下,心中暗爽無比。
畢竟他作為張良的兒子,又娶了公主,若是想要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大展拳腳,必然會引起不必要的關注,因此需要蟄伏。
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今的漢朝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一味蟄伏不僅名聲不好,而且還會消磨心志。
因此他就專心致志的搞錢……
民間的商賈雖然還是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但對於勳貴來說,誰家沒有七八個紅頂商人?
張不疑自然也不例外,在一眾叔伯們的大開綠燈之下,搞錢搞到風生水起!
不過劉邦很明顯有些接受不能,愣了幾秒後,指了指劉盈和張不疑:“要麼是你們瘋了,要麼是他們傻了!十倍?呵呵,休想哄騙乃公!”
張不疑撓了撓頭,滿是委屈和祈求的丹鳳眼看向劉盈,示意他去給劉邦解釋。
畢竟他要開荒制定發展計劃,離不開劉盈這邊的技術支援,每年要給劉盈不少的份子錢……
嗯,這也算是知識付費了。
拿人手短,劉盈貼近劉邦,小聲說道:
“誰也沒瘋誰也沒傻,只是現如今時局的發展超出了爹你的想象。”
“就好比張不疑自己想出來的產業吧。漢國太大了,各地的氣候水文都不一樣,如果按照官府頒佈的法令去統一耕種,播種,那麼無異於南轅北轍,甚至很有可能會顆粒無收!”
劉邦輕輕點頭,這一點他深有體會。
秦國統一之後,將自己在關中成功的農業種植經驗推廣全國。
當然了,牛耕技巧是好的,但何時播種,何時收穫,每畝地撒多少種子,甚至於土壤的鬆軟程度也要做到和關中一模一樣,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畢竟陝西的氣候,和安徽、河北以及江蘇、湖北等地是不一樣的。
但派出的秦吏不這麼看,或者說在他們的理解中,秦人之所以能夠勝出,能夠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儀仗的就是這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而六國之所以破滅,就是因為他們技術不行!
所以,先進必然會取代落後,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也因此,當地那些不按照秦律辦事的人就成了‘刁民’!
對付刁民,秦律有一百種辦法!
先罰款,罰他個傾家蕩產,接著再砍手砍腳砍鼻子,殺雞駭猴,讓所有人戰戰兢兢緘口不言!
因此在漢國鼎新之後,劉邦下令在地方上設定‘三老’這個職務,不僅擔任居委會和基層稅吏的工作,還要因時因地的指導當地的農耕。
畢竟五六十歲的老農雖然幹不動體力活,但經驗卻很豐富,比如什麼時候颳風下雨,比如什麼播種分櫱多……
在劉邦思緒萬千,輕輕頷首中,劉盈繼續說道:
“我在徵求大父意見,召集殘存的農家士子來長安城講述農家的經典,然後編纂成冊的時候,發現其實農業生產也有規律可循,經驗固然重要,理論知識也同樣重要!”
“因此大漢公學就多了一個農學院,專門講述農家士子總結的經驗,以及我從咸陽宮裡翻出來的上古先賢著作,比如《遺傳學》、《種子學》、《植物生理學》之類的書籍……”
“嗯,爹你有空可以去聽兩節課,保證大開眼界。尤其是課堂氛圍,更是普天之下獨一份!”
“就像是那個不知名的先賢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農學院的課堂之上,有時候甚至是學生在教老師……”
畢竟他說的很多書籍都是簽到得來的,只是簡單地改了改一些內容,因此要想讓公元前一世紀的人完全明白十八十九世紀乃至於二十一世紀的理論知識,必然是難於上青天……
聽著劉盈的話,劉邦本來下意識想要拒絕,劉太公就是個農家,從小沒少拉著他灌輸農家的理念,但他聽到學生教老師這種奇葩事情,頓時來了興致,要不是不在長安城,他甚至都想要立刻去看看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