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煤的技術沒有什麼革新,但用煤的需求卻大了不止一倍,煤炭漲價只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和韓王無關。”

嗯,這段話價值一個縣……劉盈默默在心裡記了一筆。

劉邦點了點頭,說道:

“那把咱們的煤儘快運過來,不就可以緩解關中的用煤問題了?況且我記得你說過,涇水一石,其泥四鬥,渭水一石,其泥六鬥……”

“這主要原因就是上游百姓對於薪碳的需求,砍伐林木,造成的水土流失,導致泥沙被水流推動著淤積到下游,引起洪澇災害!”

“你當日做的那個沙盤模擬,乃公可還是依舊曆歷在目!”

劉盈抿了口茶沒有說話,劉邦所謂的沙盤模擬,其實是他為了勸說蕭何同意,動用行政手段強推蜂窩煤時做的一個實驗。

當水流衝過光禿禿的黃土堤岸時,會不斷將泥沙沖走,侵蝕堤岸的同時,泥沙還會因為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水流減緩而不斷淤積,最終形成地上懸河,當水流加大的時候,分分鐘衝出河堤,肆虐中下游平原。

雖然那時候的劉盈沒有明說模擬的是哪條河,也沒有說淹沒的是哪裡的土地,但無論是劉邦,還是到場的蕭何、張良、陳平、王陵等人,都一眼看出了劉盈所指,也對發生的一切感到觸目驚心。

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於是當天過後,蕭何立刻出臺法令,強調了延續自春秋時期的禁伐令,也就是在孟春正月禁止砍伐樹木,仲春二月不可用火焚燒山林,季春三月禁止砍伐桑柘樹木。

與此同時,也宣佈對賣炭翁,主要是售賣木柴的樵夫徵收稅賦,並且他們入城的時候需要嚴格檢查貨物,有新鮮木料,且一看就是砍伐大木者一律徵收雙倍稅賦!

畢竟這一切都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為了大河兩岸平原能不受洪水危害,為長安城源源不斷輸送糧食,再苦一苦百姓又有什麼了不起的?

反正蕭何已經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早就看淡了是否給後人留下個美名還是罵名……

劉盈過了好一會,才慢慢的說道:

“運啦,怎麼沒運。”

“這長安城通往九原郡的直道上,除了運送軍糧補給的車隊,就是運送煤炭的四輪馬車……”

“但問題的關鍵是,煤炭很重,道路很遠,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煤礦的運輸能力也很欠缺,尤其是隨著露天煤礦的開挖,光憑藉四輪馬車運煤,只能讓庫存越積越多!”

“畢竟煤炭這種東西不同於別的礦物,一經開挖就停不下來,否則煤礦裡的煤炭就會很快變得不耐燒……”

嗯,就是氧化。

劉邦皺皺眉頭:“你那蒸汽駁船呢?沿河北上去運煤啊,廣衍縣不是就位於大河邊上嗎?水運可比陸運要快和廉價!”

劉盈撓撓下巴:“爹你是不是忘了定陽縣(陝西延安)壺口瀑布?”(注1)

劉邦臉上一囧:“對哦,乃公怎麼把這個給忘了!都是你這豎子,為何不提前提醒乃公,定然是在存心看乃公的笑話了!”

我真是嗶了狗了……劉盈很想吐槽,但他今天是來找甲方爸爸打錢的,所以和氣生財,於是一臉諂媚的說道:“是是是,都是我的錯。”

張良愣了一下,低下頭一言不發,本能的覺得對面的老傢伙今天要遭……

劉邦則很滿意的點點頭,兒子長大了,懂得在他人面前給老子留臉,這讓他很是欣慰。

於是他看著劉盈,一臉慈祥的說道:

“那你說,你有什麼好辦法?只要能解決煤礦運輸的問題,讓長安城的黔首用上和從前一樣低價的煤炭,所有的一切困難都由乃公幫你解決!”

劉盈將手伸到劉邦面前:“很簡單,打錢!”

注1:壺口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於太嶽’。

唐代《元和郡縣誌》將壺口稱為石槽,說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餘尺。

嗯,之所以有很多壺口,主要是古代文人財力有限,不足以親臨壺口瀑布,因而就有了很多處壺口,甚至還有將壺口和龍門混淆的……

其實不只是記載地理的文人,比如《天工開物》,裡面的很多‘奇淫巧技’都是宋應星囿於財力無法復原,道聽途說而來,然後憑藉想象力現場創作……

和《天工開物》類似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畢竟李時珍不是神農,不嘗百草,藥性藥理很多都是要臆測……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