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長進了不少。行吧,今日算是我在考教你,說說你的看法……”

看著張良的一臉笑意,以及劉邦貌似滿不在乎,但豎起耳朵的樣子,劉盈稍稍沉默了一下,說道:

“若說我大漢多的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閩越國可以稱得上的兵家不爭之地……”

“原因很簡單,那裡交通閉塞,山地多而平原少,境內河流短而湍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

“具體來看,此地東濱大海,北與會稽、鄣郡(浙江)交界地方是莽莽群山,西與豫章郡(江西)交界的地方是綿延千里的武夷山脈,南與南海郡(廣東)交界的地方依舊是山巒起伏……”

“不僅邊界多山,就是境內也是山巒峰起,地勢高險,有太姥山、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山、玳瑁山等諸多山脈,因此蜀郡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而閩越國則是‘閩道難,更甚於蜀道難’……”

“如此兵家不爭之地若想要現在就加強管控,設郡設縣,恐怕很困難……”

劉邦輕輕點頭,他其實對於閩越國也知之甚少,甚至宮中收藏的堪輿全域圖中,對於長江以北的很多郡縣,可以精確到裡,也就是每一個裡坊都有所標註,但唯獨對於閩越國,只是大致的標註了一下有哪些縣,以及簡單的山川河流走向。

這主要是因為劉盈所說的閩越國山脈多而平原少,因此可以養活的人口不多,和齊國疆域大小彷彿的地域,但官府掌控的人口也就十三萬戶,不足六十萬人,屬於是出了縣城管轄的範圍之後,立刻就被戰爭迷霧所籠罩……

劉邦看向劉盈問道:“那照你這麼說,閩越國既然鳥不拉屎,那乾脆就不管了,任由他們和從前那般自治好了?”

聽到劉邦問話,劉盈立刻緘口不言,只是看向劉邦的眼神似乎在詢問他懂不懂規矩?

畢竟開始的時候就說好了,他這是在被接受張良的考教,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不是皇帝和太子在議論國策。

於是,劉邦的臉頓時黑了下來,雖然沒說什麼,但卻輕輕咬著後槽牙,決心趁著自己奔跑迅捷,揮舞劍鞘的手臂依舊有力的時候,給自家小崽子留下一個完整的童年……

張良見狀笑著說道:“好了,閩越國的‘弊’說完了,該說說‘利’了。”

他的意思很明白了,是要劉盈將閩越國的詳情細數一遍,之後再討論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閩越王該由誰來當,比如成年的騶郢,亦或是劉交隱晦提過一句的尚未成年的騶搖。

畢竟騶郢現如今雖然貌似心向漢國,不惜刺殺自己的王來向漢國表示忠心。

但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一個連自己的王都殺了的人,會一直做漢國的忠犬嗎?

而騶搖就不同了,他還是個孩子,國中大權必然由閩越王族和朝廷派去的國相所暫時掌控,彼此制衡之下,閩越國至少能安定二十年之久!

但問題的關鍵是,騶郢是閩越國相,騶搖還是個孩子,若是漢國強推騶搖為王,必然要先將閩越國清洗一遍,讓各方勢力維持均衡。

那麼,髒活誰來做?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要看利夠不夠大,就像是《孫子兵法》所說的那樣,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聽到張良的話,劉盈將目光投向張良,接著說道:

“老師可知,閩越國因地理氣候的原因,極其適宜種茶。而茶葉,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經不再是當做葵(冬莧菜)、藿(大豆葉)之類的菜來食用,而是一種用來泡水喝的飲品。”

張良輕輕頷首,他本人就是茶的擁躉,尤其是他前段時間從劉盈的弘文館,也就是修撰《大漢百科全書》的地方得了一本據說是上古先賢寫的《茶經》,更是愛不釋手,花了好大的代價去讓人蒐集其中提到的茶葉品種和泡茶的器具……

“去歲一年的稅賦中,其中各地榷場收取的茶稅有四千多萬錢,若是算上國內售賣茶葉時收取的商稅,二者相加只怕接近億錢!”

劉盈豎起兩根手指接著說道:“閩越之茶,佔比兩成左右,這還是很多地方種植的茶樹尚處於幼苗階段,不太適宜採摘,若是再有個三五年,至少可佔比一半!”

嗯,茶葉稅是在唐朝年間才有的一種稅收,相繼設立‘鹽茶道’、‘鹽鐵使’等官職專門負責,到唐宣宗時期‘天下稅茶,增倍貞元’,茶稅年收入達八十萬貫!

要知道茶稅可是現錢,唐朝徵稅的時候主要還是實物,比如糧食,布匹。

在大唐最鼎盛的天寶年間,比如天寶三年,全年的賦稅為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絹七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