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四磅炮屬於加農炮,也就是平射炮的一種。

嗯,這並不是劉盈不想做的別的種類的火炮,而是製造工藝還不成熟,再加上快速移動的需求,小口徑的火炮自然是第一選擇。

當然了,那些八磅炮,十二磅炮劉盈也在做,只不過品控還不穩定,不太適合讓劉邦用……

劉盈彷制的這些火炮規格,是拿破崙戰爭時期,讓·巴蒂斯特·德·格里博瓦爾中將改進的法軍火炮體系。

格里博瓦爾出生於法國亞眠一個地方法官家庭,17歲便加入了法國炮兵,當時「七年戰爭」爆發,法軍和老對手奧地利結盟,共同對抗普魯士和大嚶。

從1757年起,格里博瓦爾以法國炮兵中校的身份被借調至奧地利軍隊服役,其直接對手為腓特烈大帝,就是被馬大鬍子的好基友恩格斯稱為「建立了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騎兵」、「歐洲模範的軍隊」的那個腓特烈大帝。

嗯,現在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沿用的正是腓特烈大帝在普魯士的發明和改進,既填鴨式的教育,大面積的掃盲,為國家的振興奠定基礎,方便快速培養出合適的高素質兵源。

所以,在和這樣高質量的對手交戰了五年,結合普魯士、奧地利軍隊的先進經驗,格里博瓦爾回國後,在儘可能保障威力和有效射程的前提下,大幅減輕了火炮的重量,將野戰加農炮統一為十二磅、八磅、四磅三種口徑。

其中劉邦現在用的這種四磅炮,長度約一米六,重量僅為兩百八十多公斤,摺合漢朝民間依然在使用的度量衡,就是不到七尺,重量則為一千一百多斤。

四磅炮重量雖然不大,但最大射程卻有一公里多,相比於大型投石機只能拋射三百多米的距離,提升的不是一星半點,重要的是這種炮的射速最高可達每分鐘三發,並且能夠根據需要切換霰彈!

這就是劉邦敢於只帶著一萬多軍隊就前往平城的原因!

雖然被匈奴人團團圍住讓他感到有點丟臉,但一想到等下的春雷乍現,開山裂石,還是讓他感覺到無比的興奮!

這種興奮,甚至超過了他當日和呂雉大婚,以及見到戚姬的時刻……

畢竟,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當不被荷爾蒙支配的時候,還是喜歡這種傻大黑粗的管子……

在劉邦臉上露出蜜汁微笑,甚至有些變態的撫摸著黑漆漆的火炮時,丘陵下的匈奴人終於修整完畢,雙眼通紅的盯著高處的漢軍營壘。

剎那間,淒涼激越的號角聲響起,匈奴人發出了全面進攻的訊號!

蘭氏王根據上次和漢軍交戰的經驗,命令最前端的匈奴武士雙手舉起大型盾牌,為了剋制漢軍的弩箭,盾牌邊緣不僅用了很珍貴的鐵皮進行加固,而且還蒙上了足足三層厚厚的牛皮!

因此,單面盾牌的重量就達到了驚人的三十多斤,只有部族中那些膂力最為強大的搏克手才能長時間的舉著發起衝鋒。

而在這群搏克手身後的,則是身手最矯健的牧馬人,他們手中拿著一根長度超過五米的套馬杆,低

著頭跟在搏克手身後發動衝鋒。

他們的任務,則是用套馬杆套在漢軍的戰車上,然後用蠻力將車廂拽斷或是將整輛戰車拽到,為後續衝鋒的匈奴武士開啟一道缺口。

畢竟漢軍裝備精良,身上穿著厚厚的甲胃,如果再讓他們站在戰車之上,居高臨下的發動攻擊,那麼匈奴人就相當於是在攻城,人數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

所以,蘭氏王就想到了用這種笨辦法來突破漢軍防線,讓匈奴武士得以和漢軍進行臉對臉的貼身肉搏!

這種爛仗,匈奴人特別在行!

他們各個擅長摔跤,這是從小摔羊,長大摔牛練出來的本領!

於是,在劉邦的一聲令下,佈置在漢軍營壘周圍的四十多門火炮相繼開火。

轟!

大炮開始咆孝,大地在震動,戰爭之神發出了它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聲怒吼!

白煙滾滾,出膛的炮彈用肉眼無法察覺的速度飛過,所過之處如同被摩西分開的紅海那般,正在發動衝鋒的匈奴人中頓時出現了一道道縫隙。

一道道充滿血肉碎片的縫隙!

不過在潮水一般湧來的,數以萬計殺紅了眼睛的匈奴人中,這威力巨大的炮擊,不過是潮水浪尖上捲起的一朵浪花,輕易地就被抿滅了痕跡。

於是,面對著亦或是悍不畏死,亦或是懵懂不知匈奴人,劉邦想起了劉盈之前曾經說過的操作指南,果斷下達了更換炮彈的命令。

榴霰彈。

「找人多的地方打,不過了,把炮彈全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