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劉盈:食鹽滯銷,幫幫我們!(哭腔……)(第1/2頁)
章節報錯
“慌什麼?某正是為此事而來。”
聽到紀信的話,富順縣令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情,情不自禁的湊到了紀信面前。
他想要在漢國的官場之上更進一步,就必須要做到‘大幹快上’。
如果是別的郡縣,就只能是勸課農桑,維持治安,然後鼓勵百姓多生幾個娃,實現人口翻番,進而使得稅收翻番。
這樣,年終考評的時候才能得個‘最’字。
但富順縣有所不同,這裡有著獨特的資源,鹽。
隨著一口口鹽井的建成,每天都會有幾車,亦或是十幾車白花花的食鹽從鹽場運出去,送往蜀郡各縣的市場,亦或是送到山裡面的棘人那裡去,換取他們抓到的奴隸,採集到的山珍等特產。
所以,富順縣的政績,從來都不是什麼人口、農桑、賦稅,而是鹽,多多的出鹽,多多的賣鹽。
比如今年,富順縣鹽場的小目標,就是年產量翻番,爭取到來年九月上計吏出發之前,再修建二十口以上的鹽井!
因此,富順縣令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保守估計還要再增加三到五萬名鹽工。
但問題的關鍵,是沒人。
畢竟這時候的巴蜀開發程度還不高,不如後世的川渝地區有著上億的人口,輕鬆堆出了一座直轄市和一座西南第一。
棘人這座人礦經過了這麼幾年的無節制開採,已經接近枯竭,畢竟不止是蜀郡的發展需要棘人兄弟的參與,南郡那成片成片,種植著甘蔗的種植園中,也到處都是棘人的身影。
按照紀信這幾年的統計,大約有六十多萬的棘人從深山中走出,陸陸續續被送到了南郡的甘蔗種植園。
因此,劉盈才有了近乎無窮無盡的朗姆酒,支撐起了和東胡人以及匈奴人的牲畜交易,換回了數以十萬計的牛、馬,使得長江以北的近七成土地實現了牛耕,亦或是馬耕。
也因此,當蜀郡的市場接近飽和,棘人這座人礦已然枯竭之後,富順縣的鹽場產出,自然就供大於求了。
被堆積如山的白花花食鹽逼瘋了的富順縣令抬頭望著紀信,雙眼之中露出了一種名為希冀的光芒,帶著幾分祈求的語氣說道:
“哦?郡守可是已經想出了什麼好辦法?”
紀信摸了摸頜下短鬚,笑著說道:“你可聽說過五尺道?”
富順縣令輕輕搖頭,眉心擠出了一個川字型,只覺得這個名字好熟悉,但又想不起具體是什麼。
紀信解釋道:
“那是昔日秦朝時期,為了掌控西南夷,所以蜀郡尉常頞[e]在僰道(今四川宜賓)以南修建的一條道路,據說道路的盡頭有河流,可以直接連通象郡,然後抵達南海郡……因道寬5尺,所以被命名為五尺道。”
嗯,‘道’是一種行政單位,類似於少民自治州。
聽完紀信的解釋,富順縣令擔憂的搖了搖頭,輕聲呢喃:“僰道?那裡荒廢了這麼多年了,即便是有道路,只怕也不堪使用了……畢竟秦末大亂,很多地方都脫離了秦國掌控,就連和富順縣挨著的僰道不也是差點自立為王,還是咱們重新打下來的。”
紀信笑著說道:“荒廢了就荒廢了,大不了重新修建起來不就行了?如今咱們可不同於秦國時期,修路的時候全靠人力。到時候我向太子殿下申請一下,搞點炸藥,把五尺道炸開成五丈道……”
富順縣令依舊保持質疑:“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就算是修好了五尺道,但我聽說南海三郡瀕臨大海,人家還能缺鹽?”
紀信搖頭:“誰說要賣到南海三郡了?”
富順縣令問道:“那郡守打算把咱們這裡的食鹽賣到哪裡去?”
“當然是夜郎國!”紀信這次不等富順縣令發問,自顧自的解釋道:“就是昔日秦國在時,向秦國俯首稱臣,但趁著秦末大亂,秦庭中央無力顧及的時候,殺掉了秦國派來的縣令等秦吏,然後再度自立的夜郎國!”
富順縣令想了一下,再度問道:“夜郎國地處荒僻,上古時期是荊蠻之地,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才能有多少人口?能支撐得起二十口鹽井的產出嗎?”
紀信一愣,笑著說道:“不錯,不錯。還知道‘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這兩句話,看樣子太子殿下編纂的《堪輿萬國圖》你也看過!”
富順縣令矜持一笑:“年關之時入關中省親,在伯父那裡稍稍看了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