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號外!(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中,雲陽縣以南,地勢漸漸平坦,奔流翻滾的涇水在這裡衝出群山,浩浩蕩蕩流向渭水。
涇水左側修築有圍牆,不間斷有士兵巡弋的地方,正是瓠口,也就是鄭國渠的引水點。
劉盈本來是想要在這裡以北的地方,重新建造一座引水點,畢竟涇水之中攜帶的泥沙過多,經年累月堆積抬高瓠口取水點,從而影響到引水量。
但蕭何召集了掌管天下水利事務的都水長和都水監以及大量的老水工組成專家團,跑到瓠口深度調研了一番。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取水口還能再安穩使用至少二十年……
所以,本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原則,劉盈那厚厚的幾十頁包含論證、設計、施工動遷的計劃書,就直接被蕭何當做垃圾扔了……
當然了,這主要的原因是計劃書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如何支付工程款項,比如可以分期貸款,再比如用諸如礦山以及其他沒什麼卵用的土地抵債……
嗯,在漢武帝搞出鹽鐵專營之前,漢朝的山川河澤之利在名義上歸皇帝所有,只不過是‘利’,也就說漁民捕魚、樵夫砍柴販賣之後,徵收的雜稅歸皇帝所有,而不是土地。
嚴格意義上來說,土地是國家的,販賣土地的權利是丞相所代表的官府所有,土地的租稅收入直接歸屬於國庫。
當然了,實際情況可能很複雜,具體是個什麼樣的結果,需要看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博弈。
而當礦山到了劉盈手中之後,他將採礦和冶煉販賣等程式剝離,每年只需要隨便甩兩個販賣礦石徵收的雜稅給劉邦,至於剩下環節產生的利潤,除了如數向國家交稅之外,則歸屬於劉盈個人……
國家吃的飽飽、工人吃的飽飽、劉盈吃的飽飽,唯獨某人以淚洗面……
涇水西岸,劉盈駐馬而立,眺望了一下遠處的瓠口,再度看向遠處的山巒之時,臉上顯現出了幾分掙扎的神色。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
而造成產生這一現象的,則是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涇水流域的森林被破壞,原本的沃野千里被雨水沖刷切割的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然後,水土流失逐漸加劇,再加上間冰期的氣溫驟降,雨水稀少,鬱鬱蔥蔥、周人因之發跡的豐腴之地終於變成了後世黃土高原的樣子。
劉盈的掙扎在於如果放任不管,那麼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黃土高原的泥土將會隨著河流一路向東,最終沉澱在黃河入海口,增大山東半島的面積,從而使得國土面積增加。
嗯,事實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由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唯一制衡母親河為華夏增加國土面積的因素,其實是渤海灣的自然沉降……
如果沒有後者的干預,遼東半島也許早就和山東半島連成一片了。
當然了,內海的喪失會導致中國失去羅馬的強宣稱,不過這個不重要……
但正如吼爹的名言,代價是什麼呢?
代價自然是黃河中段的地上懸河,隨時有衝出河堤,洪水滔天的風險。
劉盈想了想,還是決定放棄這麼個有利有弊的想法,提前開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行動。
比如他在修建新城和長安城民居的時候,選擇使用磚混結構替代原本的木製結構。
當那些有錢人因為沉沒成本,而不得不接受自己將要住進的是從前他們一直當做墳塋的房子之時,心態就會瞬間發生改變。
只有鄉巴老才會住在小木屋裡,磚混結構的房子才是YYDS……
再這樣的輿論下,劉盈接連又開了好幾間水泥工坊,排產的訂單已經摞成了小山……
如此,就可以免去許多參天大樹被砍掉修建房屋。
嗯,其實農民也不傻,並不會輕易砍伐樹木。
畢竟一棵大樹持續生長,每年都可以撿到不少的枯枝敗葉當做燃料,而且樹長的時間越長就越值錢!
而綜合治理的第二個點,則是推廣蜂窩煤。
其實古人早就知道煤炭這一種可以燃燒的礦物了,只不過沒有產生大規模使用的原因,在於大塊的煤炭需要長時間的引燃,而小塊的煤炭諸如煙煤之類燃燒後會產生嗆人的氣味。
所以煤炭就成了窮人用不起,有錢人不想用的東西。
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日常用作燃料的秸稈柴草基本不花錢,前者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而後者則是地上撿的。
所以木柴消耗量最大的,其實是城市裡的手工業者或者是小商販等城裡人。
嗯,有錢人個體消耗量大,但總體數量少,基礎資源的消耗量完全比不過數量更多的城市中產。
舉個栗子吧。
自宋朝之後商貿就極其發達的廣州,據資料記載,那裡的人家一年使用的木柴大約是四十五擔,重量約為兩噸,木柴的價格大約是米價的十分之一。
至於來源,則主要是城市周邊的四鄉地區,既番禺、花都、增城、從化。
按照明朝人的記錄,比如書成於嘉靖年間的《香山縣誌》:自花樹坑以東、南臺以南,多深山大林,或窮日行,空翠濠淳,杳無人跡。嘉靖中,異縣豪右糾合鄉氓,無所不到,其矩木以為材,其雜木悉以為炭,獲利甚富,趁者益眾。南臺以南,山漸以童,而焚炭之氣與日爭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