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拎著酒壺和夏侯嬰他們湊在一起溜溜縫的時候,劉盈開啟韓談送來的木匣,準備看看那個所謂的‘肥皂’到底是個甚麼東西。

和蕭祿懷疑自己身邊出了內鬼不同,劉盈心裡其實很清楚,肥皂這種東西其實是發源於地中海東岸國家的。

比如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地中海東岸的阿勒頗就以出口肥皂為支柱產業。

劉盈開啟木匣,將裡面那塊包裝還行,但透明度不行,且有著明顯切割痕跡的肥皂舉起來看了看,又聞了聞,越發確定這並不是出自他手。

其實肥皂這種東西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是單純的脂肪酸鹽化合物,將油脂和鹼性物質混合在一起攪啊攪就成了。

但是呢,沒技術含量不代表沒有生產門檻。

發明肥皂,需要具備兩個關鍵條件。

一是海量的油脂,再就是豐富的鹼資源。

中國古代之所以沒有率先發明肥皂,就是栽在了第一個條件上。

缺油。

詩經裡記載了很多吃喝的場景,但一到描述普通百姓的時候,不是挖野菜就是摘野果子……

油脂難得之下,還專門分出了脂和膏的概念,既有角動物提煉出來的油稱之為脂,無角動物提煉出來的油稱之為膏。

想要實現吃油自由,至少也要是早期周天子的水平。

比如《周禮·天官》說,周天子需要按照四季變化調整飲食,春天吃乳豬羔羊,用牛油烹飪;夏天吃鳥乾和魚乾,用狗油烹飪;秋天吃牛和鹿的幼崽,用雞油烹飪;冬天吃大雁和鮮魚,用羊油烹飪……

所以,周朝就沒了……

再舉個栗子吧。

比如成語食指大動。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鄭靈公繼位,楚國為表祝賀派人給他送了一隻大黿(yuán)。

嗯,這是一種類似於甲魚且油脂豐富的牢底坐穿獸。

鄭靈公不浪費這麼珍貴的食材,特別讓國家最好的廚子來做這道菜。

正煮著呢,大臣公子宋和公子家過來拜見,走到宮門口,公子宋的食指無故大動,公子宋暗喜,悄悄地對子家說:以往我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可以嚐到美味。

但鄭靈公卻並不打算和公子宋分享,不僅如此,為了噁心對方,他甚至在自己吃的時候,讓公子宋在一旁看著……

最後公子宋為了噁心回去,臨走的時候把食指伸進湯裡沾了點湯嚐了嚐,然後才憤然離去。

這也是詞語‘染指’的由來。

最後的最後,自然是在秋日祭奠時,公子宋用重金買通了行宮的守衛,用重物壓死了鄭靈公,對外則宣稱中魘暴死……

這,和因為分肉不公,所以車伕駕車將主將送到敵人大營,以及一條臭魚引發的本能寺之變頗有幾分類似……

而和東亞缺油不同,當時的地中海國家因為氣候再加上油橄欖樹的存在,雖然不怎麼吃得上肉,但卻並不缺油。

畢竟油橄欖樹是一種自然生長產量巨大,對土地要求特別低的植物,用果實榨油,除了費點人工外,幾乎等同於不要錢。

自然而然的,豐富的資源就催生了許多奇葩的行為,比如洗澡時要塗橄欖油,生病了要塗橄欖油,參加運動會要塗橄欖油,做木乃伊還要橄欖油,祭祀那一大堆的神靈也需要橄欖油,再加上吃吃喝喝的橄欖油……

怎麼說呢,為了橄欖油貿易,希臘人、羅馬人甚至專門設計了不同尺寸的尖底大肚瓶來作為計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