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1/3頁)
章節報錯
“為什麼不能把糧食弄走?”
敖倉中,劉盈一臉懵逼的看向負責糧庫的官吏,有些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那名官吏在劉盈的注視之下,額頭冒汗,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
一旁的盤公看不下去了,走上前來看著劉盈說道:“你可知糧食儲存的方法?”
裝塑膠瓶裡,用花椒封口,或者放進冰箱……劉盈腦海中霎時間浮現出兩種方式,只是在這個時候,是完全做不到的,於是他輕輕搖了搖頭。
盤公見狀,心中大定,拿出為人師表的派頭說道:
“一般百姓家中,存放幾十石或是百多石糧食,那就隨便放,只要稍微注意一點,在糧食還沒有壞掉之前,就全部吃完了……”
“但官倉之中不同,尤其是像敖倉這種收天下積粟的大糧庫,存放糧食的目標,都是奔著三五年,乃至於十幾年去的。”
劉盈點點頭:“這我知道,漢中的時候,劉交叔父給我說過。”
“他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大抵就是道理。
盤公心中一緊,劉盈剛剛搖頭晃腦背誦的,很明顯是儒家的言論,他準備回頭的時候,再進驪山帝陵一趟,找找上任墨家矩子遺失在其中的墨家經典。
到時候,他倒要讓劉盈好好明白一下,什麼叫做和儒家齊名的當世顯學!
盤公略有幾分不屑說道:“儒生最會誇誇其談,真要說道做實事,還要看我們墨家弟子!”
“大規模儲存糧食,最需要解決的無非就是幾件事,蟲吃鼠咬,受潮腐爛,以及自然發芽……”
“所以修建糧庫的時候,首要選擇地勢稍高之處,如此,雨雪天后不易積水;其次,挖好地窖之後,需要先點燃柴草,將地窖內壁烘乾,之後再鋪上草木灰、草束、木板、葦蓆、穀糠這五層,用來防潮、保溫。”
在劉盈的一臉震驚之中,盤公越發自得,他指著糧囤旁邊種植的樹木說道:
“最後,還要在封土之上,種植上這種四季常綠的樹木,如果它的葉片無故發黃枯萎,則說明地窖中的糧食腐爛發芽了……”
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種的樹木只是為了綠化……劉盈越發震驚,固然隔行如隔山,這些細節之處如果沒人說的話,自己是完全不會明白的。
而且他還明白了一點,那就是封建王朝時期,土地兼併問題為什麼會這麼嚴重。
因為要想修建能存放好幾年糧食的大糧倉,不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還需要豐富的經驗。
這幾點,都不是那些小門小戶的人家所能做到的。
於是,在‘多收了三五斗’之後,他們為了繳納賦稅,而且也沒有什麼好的儲存手段,只能在糧價最低點的時候,賤賣收穫的糧食,然後在青黃不接或是遭受自然災害的時候,再高價從大戶手裡買糧……
就這樣,陷入無盡輪迴之中。
就這樣,當欠債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只能賣房賣地,賣兒賣女,最後將自己也賣給別人……
直到,打土豪,分田地!
就像劉盈在陽翟時曾經見過的那樣,糧商,或者說是地方豪強控制的大糧商們,通常都是趁著糧食剛剛豐收,每石只有幾十錢或是百多錢的時候大肆收購,之後靜靜等待,等到糧食價翻了幾番之後再行出售,牟取暴利。
最終要的是,他們還不愁銷路。
無論是在這種手工業時代,還是資訊化時代,糧食總是不夠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