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優勢在我!(第1/3頁)
章節報錯
關中,櫟陽。
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
此時已經是四月下旬,關中之地的水稻田裡,翻耕播種已經結束,只等著水稻破土而出,然後再放水灌既就行。
這時候的種植水稻,普遍採用的並不是後世的插秧播種,而是和種植粟米麥子一樣的直接播種,火耕水耨(nòu)。
火耕,就是指的焚燒秸稈。
水耨,耨,就是拔草的意思。
指的是等到水稻長有七八寸高的時候,大水漫灌,利用水稻可以生長在沼澤之中的特性,淹死其他的雜草。
此刻劉盈趴在車窗上,看著路邊忙碌的農人,將他們播種的方式記在心中。
火耕水耨之法雖然簡單,但產量卻遠遠比不上後世的精耕細作。
尤其是掌握了水稻育秧技術之後,更是可以在關中附近,開展稻麥輪作制度。
就是在春寒瞭哨的時節,提前在溫暖的地方培育水稻秧苗,之後等到天氣稍稍暖和了,凍不死水稻秧苗的時候,再在水田裡直接插秧。
這樣雖然麻煩,但卻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年中的溫暖時節,實現稻麥一年兩熟,或是冬油菜,春小麥,以及晚稻這樣的一年三熟!
想想吧,同樣的一塊地,別人一年收穫一次,而你一年收穫兩次,或許畝產會有些許下降,但總產量卻至少是別人的一點五倍!
劉盈點點頭,收回視線,看向身邊老神在在的蕭何時,心中不禁滿是哀愁。
也不知道,來不來的及……
在當日知道劉邦進軍彭城的時候,劉盈在第一時間就找了蕭何,一反常態的慫恿著對方儘早前往關中。
蕭何自然無可無不可,其實不用劉盈來說,他也準備在三兩日之內,就啟程前往關中。
畢竟,劉盈能夠知道劉邦發出檄文,前往彭城,他自然也能知道。
一個很明顯的點就是,關中之地的戰略價值,要比漢中之地高出好幾個量級。
如今劉邦離開關中,蕭何作為丞相,就必然會前往那裡坐鎮。
大軍遠征彭城,需要天量的糧草物資。
而這些東西,都是需要從關中沿著昔日的秦馳道轉運的。
只是讓蕭何意外的一點是,劉盈話裡話外,似乎都在唱衰劉邦,而誇大項羽的軍事能力。
這種滅自家親爹威風,長他人志氣的事情,著實讓蕭何很是費解。
不過他的學生,就是心思縝密。
未謀勝先慮敗,處處為自己留下轉圜的餘地,這就暗合了道家之理。
所以在當日,他假裝答應了劉盈的胡攪蠻纏,讓人將呂釋之請了過來,共同商議如何襄助劉邦戰勝項羽。
至於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呂釋之即刻出發,坐船順江而下,到南陽郡去通知呂澤,帶兵攻克陳郡,一路向東,在睢水西側搭建浮橋,策應彭城的漢軍。
嗯,之所以坐船,是因為從漢中郡並沒有建立起通往南陽郡的飛鴿通道。
漢中地廣人稀,在遠離幾條有人類活動的道路上,鷹隼漫天,飛鴿傳訊,無疑是給這幫傢伙加餐。
劉盈提出的明面上的計劃,是擔心項羽反攻彭城的時候,劉邦率領的軍隊數量不夠,達不到兵法所說的十則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