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劉盈:粗去玩?帶上我!(第1/3頁)
章節報錯
漢六年正月初一,晴。
從寅時開始,櫟陽宮正門城牆上,那一口碩大的銅鐘就當噹噹的響個不停。
這是在召喚全城的大臣功候,可以來參加新年大朝了。
於是在寬敞的主幹道上,就出現了一幕格外奇葩的場景。
那些功候以及蕭何這樣的三公級別的大臣還好,只是雙手捧著一雙玉璧,剩下的官員中,有牽著一隻小羊羔的,有抱著大雁和雞的……
這是傳承自西周的一項規矩,新年朝拜天子的時候,朝臣諸侯要向天子獻上禮物。
那些活物劉盈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弄來的,但那些玉璧,是劉盈將上一年的禮物打折賣出去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還是這批玉璧,只是不知道人是不是這群人了……
宮門未開的時候,除了諸如蕭何張良等幾人閉目凝思外,剩下的大臣則三五個聚在一起閒話家常。
但他們更多在議論的,則是那天夜裡那一連串的晴天霹靂。
雖然他們判斷響聲的來源是櫟陽宮,但因為那是晚上,宮門緊閉,而且宮中所有知情人都被下了封口令,所以一切都只是猜測,沒有定論。
於是宮門之外,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場。
叔孫通冷眼旁觀了一會,心中雖然有些煩躁,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比如他重新修訂的禮法。
劉盈雖然保下了很多典籍,但因為數量以萬冊計算,很多分散記錄的東西一時半會也整理不出來。
最重要的就是,當日諸侯聯軍洗劫咸陽城,燒殺擄掠無數,將許多記得禮儀步驟的禮官內侍幾乎殺光,碩果僅存的那些又因為戰亂而無法尋覓。
所以叔孫通制定的禮法,說是借鑑自周朝秦朝,但其實主要靠自己瞎掰……
少頃過後,宮門大開,新年朝覲正式開始。
擠在門口的大臣功候,將自己的禮物交給等在門口的禮官,然後按照食邑多寡,官職高低排序前行。
因為並沒有御史或者禮官出來固定他們的具體順序,所以很多食邑食祿相等的人,就完全按照各自的喜好扎堆而站。
行進之間,如同一群前去旅遊的遊客,自由散漫,毫無秩序美感可言。
而且每到這時候,就看出當年秦國為何要遷都咸陽城了。
櫟陽王宮修建的時候,秦國國君秦獻公,還只是周朝的一個伯爵。
嗯,所謂的‘公’,其實是尊稱。
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死後稱謂都是國號+諡號+公,如齊桓公(侯爵)、秦穆公(伯爵)、鄭莊公(伯爵)等等。
一般公爵只有天子之賓,比如二王三恪,簡單來說就是夏商王族之後,例如商朝後裔的宋公國;再就是天子正卿,也就是畿內諸侯國,封君一般為周天子的世襲卿士,如周公國,就是周公旦的後裔。
而諸如諸侯中比較顯赫的那幾支,例如宗室諸侯衛蔡(武王之弟)、晉國(成王之弟)、燕魯(周公召公嫡長子封國)、齊國(姜子牙封國)、陳國(虞舜後裔,周武王女婿)基本都是侯爵。
而按照周朝定下的規矩,王城方九里,長五百四十雉。侯公城方七里,長四百二十雉。侯伯城方五里,長三百雉。侯子男城方三里,長一百八十雉。
雉,是專門度量城牆的單位,一雉長三丈高一丈。
所以櫟陽城的建築面積就這麼大,不僅無法成為崛起的秦國的都城,也無法匹配現如今的一個更加強大的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