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劉盈:五年平遼!(第1/2頁)
章節報錯
懶得理會帳中的吵吵嚷嚷,劉盈用手捏著袖囊裡的東西,悄悄挪到角落之中。
原來,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劉盈臉上有些悲喜交加,說不出是該高興還是罵娘。
不過他細想想,這也算是雪中送炭了。
現在他處於的地方,雖然是後世裡最為富庶精華的一部分,但此時的燕國積貧積弱數百年,對這塊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完全不能夠和同時期的關中平原相提並論。
尤其是農業,缺乏水利灌渠,以及對於天然河道的改良,造成了燕地種植的農作物,除了人類馴養了幾千年之久的小米,也就只剩下高粱一種。
嗯,這時候的高粱是真的高,很多都能長到兩三米,幾乎相當於一層樓房。
但可惜的是,光長杆和葉子,不怎麼長穗。
但沒辦法,燕人之所以廣泛種植高粱,就是因為這種作物,不僅耐旱,而且耐澇。
雨季洪水氾濫時,只要是不是被淹過頭頂,水退了照樣能活!
所以歪打正著,燕國之酒,天下聞名……
但這並不在劉盈的考慮範疇之內,因為當漢國掌控燕地之後,必然會對燕地進行系統化的提升。
農業生產,自然是重中之重。
劉盈此刻未雨綢繆的,則是利用燕地為跳板,深入遼東,提前兩千多年佈局那裡一望無際的沃土。
此刻制約遼東開發的,明面上擺著的是遍地都是的參天古木,因為靠近海洋而導致的充沛降雨,以及缺乏人力改造無法及時排幹積水而形成的大片沼澤。
但這些都不是致命的。
劉盈現在開設在漢中、蜀郡、關中、三川郡、南陽五處的鍊鐵廠,幾乎每天都能煉製出成噸的鋼鐵。
有了這些鋼鐵所製作出的工具,伐掉大樹,挖掘溝渠填平沼澤不是難事。
最致命的是,寒冷。
雖然這時候平均氣溫高,但東北這地界緯度也高啊!
冬季再溫暖,平均溫度也要在零下十度以下。
所以一直延續到了近代,東北都是以苦寒之地著稱。
後金之所以放棄自己的龍興之地,就是因為這裡的自然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
很多人說如果沒有柳條邊,闖關東的行為就會提前發生很多年。
怎麼說呢,幾百塊就能買一件超厚棉襖的年代裡,人們可能對於嚴寒有些理解不能。
要想在東北紮根,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禦寒的準備。
木柴好辦,最難的,則是厚實的衣服。
而在闖關東興起的年代裡,歐美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好幾輪,紡織工業更是早已騰飛。
一船一船的棉布漂洋過海而來,擠垮了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的同時,也讓大街小巷,充滿了相對廉價的布匹。
嗯,洋布。
於是,跨海而去的山東人,就有了更多對抗嚴寒的本錢。
而在現如今的秦漢之際,要想開發遼東,亦或是北上攻打匈奴,一路追到蒙古高原去勒石燕然,由棉花製成的棉襖也是不可或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