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劉邦:我還可以承受更多!(第2/3頁)
章節報錯
滅國,或者說是削藩,是如今的漢國必須要進行的一件事情。
昔日周滅商,周天子分封諸侯國,主要是為了鎮壓商人的復辟,以及受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生產力條件的不得已而為之。
但那時候的周天子,是諸侯國的爸爸,想滅誰就滅誰……
畢竟‘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不,準確的說周天子共有十四個師!
但隨著周昭王和周宣王的一通騷操作,殷八師和西六師傷亡殆盡,所以後來的周天子就從爸爸,變成了‘汝母婢也’……
番茄
而秦滅六國而履至尊後,捨棄分封而使用郡縣制和封君制並存的方式,並不是吸取周朝滅亡的教訓。
根本原因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制度的革新,貴族對政權的控制已經削弱,分封制的基礎已經沒有了。
分封制不是為了分封而分封,是因為只有分封才能對散佈天下的村鎮實行有效管理。
而當底層貴族的權力被裡長、鄉嗇夫等不世襲的基層官吏取代,分封也就不再是以前大樹到枝到杈再到葉的建立管理系統,而只是在成就一個個軍閥。
也因此,立國數百年,有足夠官吏來接管地方權力的秦國,自然不需要分封諸公子為諸侯王。
秦國撲街,跟分不分封的沒關係,純粹就是被法家忽悠瘸了,從而不把天下的黔首們當人看,然後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人贏糧景從,雲集而響應。
但漢朝和秦國沒法比,秦國可以不分封,但漢國不行。
只能是先分封,然後再慢慢從諸侯王手裡把權力收回來。
畢竟只要不傻,都會明白一個道理。
那就是這幫掌握著行政、立法、稅收和軍事等權力與一身,名為臣子,實為割據一方的軍閥的諸侯王,才是天下動盪的根源!
比如後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漢中央一想對匈奴用兵,分封出去的諸侯王們就開始厲兵秣馬,準備‘彼可取而代之’……
而所謂無解的推恩令,也是建立在七國之亂被平息,諸侯國們幾乎全被打廢了的基礎上。
畢竟推恩令最早的時候,是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正式提出。
但那時候,漢朝中央根本就沒有推行的實力。
陽謀,從來靠的都是實力。
如果空口白牙的,僅憑藉三言兩語就能成功,那麼吳楚早就分裂成很多小國,也就不會有七國之亂。
其實到了漢武帝時期,對諸侯王們們造成最大殺傷的,也不是推恩令,而是更加無解的‘酎金失侯’。
酎金就是祭祀太廟時候,王侯助祭的金子。
當時齊國國相卜式上書請擊南越,漢武帝特意佈告天下,希望能有更多人響應,捐點錢啥的。
然而天下王侯完全無視。
於是漢武帝就蹲在宗廟門口,檢查酎金成色,一次性擼了一百多個王侯……
………………………………
日中時分,隨著臧荼的投降,本就不想,也自忱打不過的燕軍士兵面露喜色的交出手中武器,乖乖走到營壘外席地而坐。
雖然看押他們的漢軍有些面露不善,但漢軍軍紀森嚴,沒有人敢出言或是動手去折辱對方。
相反,在劉盈的指示下,降兵周圍支起了一個個灶臺,麵餅的甜香味開始在風中飄散。
一時間,那些吃慣了小米和高粱的燕軍士兵,不斷吞嚥著口水,眼巴巴的等著投餵……
嗯,燕國偏居一隅,缺乏和中原,尤其是代表著最先進農耕技術的秦國交流,所以農業生產水平幾乎還停留在周朝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