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劉盈:飛龍騎臉怎麼輸!(第1/3頁)
章節報錯
宣德殿中,拉扯還在繼續。
劉盈看著死皮賴臉中的劉邦,滿臉無奈,震了震他身上的半截袖上衣,正色說道:
“《尚書》曰,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這是他拆了曲阜孔家,刨出來的原本《尚書》。
在叔孫通的頻頻點頭中,劉邦猛地擺擺手:“甭說那許多,乃公就是要去,你看著辦吧!”
劉盈無奈,做秀才狀:“不講理啊!”
劉邦哈哈一笑,滿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乃公什麼時候講過理!”
劉盈無奈攤開雙手:“行吧,那就也帶上你……”
劉邦拍了拍桌子:“什麼叫也帶上?誰是爹啊誰是爹啊……”
頃刻間,狂笑之聲響起。
盧綰等劉邦的舊相識前仰後合,一副笑不活的樣子。
但坐在角落的叔孫通,臉上卻露出的若有所思的神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被很多人反覆解讀,但原本的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最初的時候,則是孔子對齊景公所說。
孔子去齊國的時候,已經是齊景公晚年,當時距離田氏代齊已經沒有多少時日了。
所以孔子才會對他說君臣關係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只可惜田氏大勢已成,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無可阻擋。
當然了,後世還經常拿這句話的衍生版,也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來抨擊儒學對人的禁錮。
這句話是董仲舒所說沒錯,但卻是節選,真正的原文是這樣的。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這,既符合孟老夫子的君臣觀念,也和孔老夫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既不愚忠,也不犬儒的政治理念相吻合。
但在此刻的叔孫通眼中,大殿之內的氣氛顯然是過於隨意了。
於是他暗暗將這一切記下,準備用作修訂新朝禮儀時的參考。
另一邊,劉盈等到笑聲漸止之後,抬頭看向劉邦:“那我就去安排了啊!”
劉邦擺擺手制止了他的轉身離去:
“你當打仗是小孩子過家家呢?這就去安排了?誰來領軍,全軍從哪走?調動多少軍隊,從哪調動?幾時出發?這些都還沒有確定,你安排什麼?”
劉盈站定,撓了撓頭說道:“平定燕國動亂,不需要準備那麼多吧?”
嗯,真不是他地域黑。
從春秋戰國開始,燕國的存在感就一直很低,基本上都處於被周邊的齊趙兩國吊打狀態。
唯一一次的高光時刻,還是六國伐齊。
但等到其他國家的軍隊一撤退,燕國頓時原形畢露。
已經死定了的齊國突然一波暴走,成功復國……
然後,燕國就又成了背景板,用來襯托別國的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