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韓信:決賽圈,垓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十幾二十萬的軍隊不依靠前期準備下的物資過活,僅憑藉臨時去搶只怕要不了幾天就全都餓死了……
《諸界第一因》
中軍幕府的雲車上,見到楚軍開始衝鋒之後,劉邦立刻下令弓弩手撤回陣中,重甲長槍兵上前發動反衝鋒。
此時秋高氣爽,之前動不動就熱出一身汗的高溫一去不反覆,所以身上披著厚厚鐵甲的重步兵,此刻精力充沛,邁著整齊的步伐前進。
當雙方步兵戰作一團的時候,項羽從指揮台上走下,縱身上馬。
指揮步兵結陣而戰並不是他的強項,他最擅長的,還是帶領騎兵衝鋒陷陣,以點帶面的撕裂敵陣。
所以這種雙方步兵膠著在一起,一時半會無法分出勝負的場面,正是項羽所樂見的。
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可以親自帶領騎兵部隊,在戰場側翼逡巡,尋找一個合適的進場時機。
他的這種戰法,和當年的亞歷山大大帝使用的錘砧戰術如出一轍。
以正合以奇勝。
這種戰術其實不止有馬其頓人在用,中原人也在用,而且也不止是公元前用,公元后也同樣在用。
比如柺子馬和鐵浮屠,其實就是錘砧戰術的一種。
嗯,柺子馬並非是金兀朮原創,在宋真宗制定的陣圖中,就已經有了柺子馬的存在。
按照那幅圖上標註,凡是佈置在兩側的騎兵,在當時都可以叫柺子馬。
但宋朝雖然什麼都有,但卻根本無法實現錘砧戰術。
鐵血強宋並不缺乏用於作戰的騎兵以及破陣的重騎兵,最大的問題是軍隊中弓弩手的比重越來越大。
拜驢車戰神所賜,前期精銳白給,導致後續培養重步兵扛不住線,重步兵扛不住線的結果,就是後方的輕步兵需要直面對方的重灌集團。
於是,輕步兵就開始疊甲,然後進一步拖累進攻的整體節奏。
不過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到了嶽少保大顯身手的時候,一改從前的作戰手段,以騎兵為砧重步兵為錘。
開戰之後,騎兵黏住對手,之後重步兵左右包抄對敵軍進行擠壓,最後才是決定勝負手的長刀大斧登場。
所以此刻,面對著強勢的楚軍騎兵,劉邦別出心裁的並沒有讓郎中騎兵迎戰,而是讓郎中騎兵集結起來,和項羽換家。
簡單來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側翼包抄我的後方,我如法炮製。
然後,翻車了……
守衛漢軍側翼的,大多卻是從燕趙之地徵召而來計程車兵,他們雖然有過訓練,但實戰的次數卻並不多。
此刻面對著幾乎是孤注一擲的楚軍主力騎兵,僅僅只能夠做到結陣自保。
於是,項羽立刻開啟了無雙割草模式。
只是漢軍中軍幕府,除了劉邦臉上露出幾分不忍之外,張良韓信等人全部都是老神在在,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
昔日田忌賽馬中,以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下駟對上駟,最終三局兩勝。
此刻的漢軍之中,正是以下駟對上駟。
開戰之前,劉邦幾乎將淘汰下來的皮甲全發給了側後的燕趙軍隊,所以他們人均疊了好幾層甲……
也因此項羽帶領楚軍騎兵看似縱橫無敵,但其實燕趙軍隊的傷亡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