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漢王宮大殿,群賢畢至,濟濟一堂。

這裡,正在召開一次大型的軍事會議。

劉盈這次返回關中,並非是為了省親,而是為了參加這次會議。

大的議題只有一個,滅了項羽。

但關於用何種姿勢請項王唱征服,幾個大的軍頭產生了分歧。

嗯,此次參加會議的,有披麻戴孝的張敖,張耳在成為趙王之後,終因為精力不濟以及年邁而去世。

但因滅了項羽是張耳的臨終遺願,張敖就不得不停止守孝,前來關中參加這次會議。

和張耳一同到來的,還有燕王臧荼,以及押送著大群牛羊準備來關中換烈酒和生活必需品的鮮卑烏桓兩部。

他們幾股勢力,再加上親自到場的彭越,組成了向南進攻項羽的方面軍。

韓信為了表示忠誠,將齊國事務交付給代理齊相的曹參後,和劉盈前後腳抵達了關中。

這,是向西進攻項羽的主力軍。

英布因為道路遙遠,且要穿過西楚國的實際控制區,所以只是派了兩個幕僚前往說明情況,並承諾無條件聽從劉邦指揮。

這,是向北攻擊項羽的偏師。

至於駐守在滎陽的劉邦,以及宛縣的呂澤,再加上對劉邦俯首帖耳的韓王信,三股力量組成了向東進攻項羽的另一支主力軍。

於是,難點就來了。

在這個沒有資訊化通訊的手段,要想在長江以南,黃河以北掀起這麼大的一場主力決戰,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

畢竟,他們要面對的,是打出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這種大勝利的項羽。

任何的一個紕漏,都能成為項羽眼中的突破口。

而項羽這個人最為擅長的,就是在戰爭中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擊潰敵人一點,以點帶面,獲得最後的勝利!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當對手是項羽這種頂尖名將的時候,戰前準備再細緻,也並不能起到什麼大的幫助。

所有的一切,還是要看臨場發揮。

這,就是劉邦此刻面對的最大難題。

西路軍由他親自指揮,雖然不能擊敗項羽,但是不讓項羽佔到便宜還是沒問題的。

南路軍就只有英布的九江軍隊,英布這個人打起仗來也是有兩把刷子的,雖然他上次被項羽乾淨利落擊敗,但那是吃了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上出現了代差的虧。

真打起來,至少不會輸得太難看……

不過英布統領的乃是一支偏師,只要能夠牽扯到項羽軍團的動向,輸贏其實不重要。

最難的,就是北路軍和東路軍了。

北路軍有盧綰和劉賈領導的漢軍,也有趙國這種漢國的藩屬國軍隊,更有燕國和彭越這樣的加盟者。

誰來做這一支軍隊的主帥,其實有些不好確定。

尤其是,北路軍其實和東路軍,作戰的地域極度重合,完全可以在開戰之初就和兵一處。

所以按照劉邦的想法,自然是交給盧綰指揮。

但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盧綰在軍事能力上,雖然較之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面對項羽的時候,還是隻能防守,無法進攻。

那麼能夠勝任的,就只有韓信這個二五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