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劉邦:我和我的怨種兒子(第1/3頁)
章節報錯
泰山西南和濟水中流之處,在黃河攜帶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堆積下,這裡形成了一片廣袤的平原。
上古之時,先民走出群山見此連綿平野,謂之大野。
‘大’者,‘巨’也,大野,即鉅野。
河水在東北部的窪地匯成湖畔,因而得名為鉅野澤,為上古九澤之一,西通雷澤,南通河澤,出黃水入河水、通泗水、入淮、入海,交通便利,水產豐富。
在宋朝的時候,因為人為因素,再加上自然條件的變遷,鉅野澤向北移動,和水泊梁山融為一體。
於是,和昔日做大做強,就會被官軍圍剿的梁山好漢一樣,嘯聚在鉅野澤中的彭越,此刻也正在被項羽圍剿。
傍晚時分,鉅野澤南,一座被湖水三面環繞的鉅野城中,項羽脫掉被汗水完全浸溼的鎧甲,用溫水開始擦拭身體。
作為累世將門,他掌握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知識點。
卸甲風。
這是昔日大醫扁鵲發現並命名的一種疾病。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主要發作在需要披甲作戰計程車兵或將領之中的疾病。
用後世的話來講,大概就是缺血性休克亦或者是血液流通不暢所導致的血管破裂。
人在劇烈運動之後突然進入休息狀態,心臟跳動變緩,泵血功能減弱,使得原本在目標肌肉周圍的血液無法正常恢復流動,這時就會造成大腦的短暫性缺血,進而引發休克。
而長時間披著沉重鎧甲戰鬥,厚厚的內襯會導致汗液無法即時排出,並且血液流通不暢,在戰鬥結束後,立刻脫下甲胃,溫度的急劇變化(降低)會引發血管壁的驟然收縮,導致破裂產生腦梗。
比如五代時期的李孝存,明朝時期的常遇春,大抵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去世的。
至於後世裡運動員泡的冰水,主要集中在腿部,用意是利用肌肉的收縮使腿部血液的乳酸和其它新陳代謝廢物排出,從而恢復腿部肌肉活性,減少關節腫脹和抑制各關節組織發炎,以及減少器官的破壞。
嗯,其實二十多度的涼水效果更好……
不過在秦漢之際,有積累的將門子弟採用的,還是溫水擦拭身體,避免所謂的卸甲風的侵襲。
項羽今天,其實並沒有怎麼打仗,而是在沼澤地裡和彭越玩了一天的躲貓貓。
夏季的時候,茂密的蘆葦叢一人多高,除非徹底進入,否則是完全不知道蘆葦蕩中,究竟是一座小島,還是泥濘不堪的沼澤。
但項羽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在今天的時候,他又拔掉了彭越在鉅野澤中的好幾個藏身地。
項氏一族在項燕覆軍殺將後,殘部退到了長江以南的會稽郡,為了躲避秦軍的追剿,他們落草、不,是入湖為寇,搖身一變成為盤踞在震澤的水匪。
震澤,就是太湖的前身。
雖說麻匪什麼時候都要剿,但來無影去無蹤的水匪,只要不上岸劫掠鄉鎮,官軍也完全懶得搭理。
畢竟,位於咸陽的秦國中央政府的威嚴,其實不怎麼輻射的到位於東海之濱的會稽郡。
所以論起水戰,尤其是在這種河網密佈,到處都是蘆葦蕩和沼澤的地形作戰,楚軍中那支最精銳的江東子弟,也是其中的翹楚。
當年的鉅鹿之戰,項羽其實在戰前的準備中,就是利用這一優勢,將決戰的地點,放在了鉅鹿澤之中。
不過有了樓煩人的背刺,以及王離和章邯的一頓騷操作後,項羽就採用了另外一種打法。
只是現如今,那支精銳的江東子弟已經戰死了不少,而且其中的很多人,也已經隨著軍隊的擴充,成為了中下級的軍官。
項羽為了徹底解決彭越這個跳樑小醜,特意將他們全部集中,以船對船的準備打一場水戰。
但此時此刻,被項羽咬牙切齒的發誓必滅的彭越,其實並不在鉅野澤中。
在項羽還沒有合圍之前,他手下的水匪們早就化整為零的跑了。